读古人162.犯颜宰相狄仁杰
(2016-07-20 05:02:22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将相篇之七十三读文】
原文:九月,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、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,罪当除名,上特命杀之。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:“二人罪不当死。”上曰:“善才等斫陵柏,我不杀则为不孝。”仁杰固执不已,上作色,令出,仁杰曰:“犯颜直谏,自古以为难,臣以为遇桀、纣则难,遇尧、舜则易。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,是法不信于人也,人何所措其手足?且张释之有言:‘设有盗长陵一杯土,陛下何以处之?’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,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?臣不敢奉诏者,恐陷陛下于不道,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。”上怒稍解,二人除名,流岭南。后数日,擢仁杰为侍御史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02卷)
译文:唐高宗仪凤元年(公元676年)九月,壬申(初七),大理上奏举发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、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,按罪应判为除掉官吏名籍,而唐高宗却特别下令处决他们。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说:“他们两人的罪行还够不上处死。”唐高宗说:“权善才等人砍伐昭陵的柏树,我不处死他们就是不孝。”狄仁杰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罢休,高宗脸现怒色,命令他出去。狄仁杰说:“冒犯皇帝而直言相谏,自古以来都认为这是难于做到的事情。我则认为碰上夏桀、商纣,要做到这点很难,而遇到尧、舜这样的明君则很容易办到。现在按照法律还不该被处死,而陛下特意杀掉他们,这便是法律不取信于人,那人民又怎样行为处事呢?并且汉代的张释之说过这样的话:‘如果有人盗取了汉高祖长陵上的一柸土,陛下怎么处理他?’现在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死两位将军,后人将如何评说陛下呢?臣下我之所以不执行处死他们的命令,是因为担心使陛下陷于无道的境地,而且将来无脸到九泉之下去见张释之的缘故。” 唐高宗的火气这才渐渐消解下来,将权善才和范怀义两人除去官员名籍,流放到岭南。几天后,朝廷提升狄仁杰为侍御史。
简介:狄仁杰(公元630—700年),武则天时宰相。字怀英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以明经举,任并州都督府法曹,转大理丞,改任侍御史,历任宁州、豫州刺史等职。武则天即位初年,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,贬彭泽令,转任魏州刺史、幽州都督。神功元年(公元697年)复相。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、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,率军追击突厥兵。入为内史,劝止武则天造大佛像。他在武则天当政时,以不畏权势著称,并曾推荐张柬之等数十人,后都成为名臣。久视元年(公元700年)病逝,谥号“文惠”。
【读后随笔】
以上是狄仁杰第一次在官场上显山露水的一段记载。当时,他任大理寺丞,掌管审狱量刑。一年中处理案犯17000人,竟无一人叫冤喊屈,公正之誉不胫而走。就说那两位误砍柏树的将军,已被高宗贴上了处死的标签,是他站出来,不避皇帝盛怒,用自己的性命“直谏”,终于让高宗收回成命,捡回了的两条人命。没有他的“犯颜直谏”,那两个人早已成为刀下之鬼。在这里,狄仁杰不仅仅是保住了两条人命,而是以“真大丈夫”的形象,维护了法律的尊严。
狄仁杰一生两度拜相,两度一样“犯颜直谏”,人称“犯颜”宰相。所谓“犯颜”,旧指敢于冒犯君上或尊长的威严。狄仁杰在辅佐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,敢于矫正时弊,不怕自己被打倒。因而,他在安抚民生、匡复唐室上政绩卓著,无人与之相比。但他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。
天授二年(公元691年)狄仁杰由地方调入中央担任宰相之职,武则天问他:“你在豫州很有政声,可也有人说你的坏话,你是否想知道是谁在说你的坏话。”狄仁杰答道:“陛下若是认为臣有过,臣当改;陛下若是明察臣无过,臣万幸。臣不知道是谁说的,但能与他为好友,而不愿知道他的姓名。”武则天听了大为赞赏:“狄仁杰真有长者风度啊!”
武则天信任狄仁杰,也使他招致了别人的忌恨。长寿元年(公元692年)一月,有人阴谋诬告他谋反,他被罢相投进了大牢。在狱中,他受尽了皮肉之苦,险些被毙命。后来在武则天的亲自调审下,被洗了冤罪,但并未官复原职,而是流放外地,贬为彭泽令达四年之久。在彭泽这个荒凉的地方,他深入底层,目睹了百姓的困苦生活,于是上疏朝廷,要求蠲免租税,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。
神功元年(公元697年),狄仁杰第二度做宰相。他的宗旨是为国为民,直言做人。他在做了许多有关民生之事的同时,也在为恢复李唐王朝而努力。武则天废唐立周后,一直在思考着是由儿子还是由侄儿来继承皇位,久久犹豫不决。狄仁杰趁机向武则天进言,还是让由儿子继承皇位的好。武则天一脸冰霜地说:“立嗣之事,是朕的家事,请卿不要干预。”狄仁杰并未缄口,继续说:“帝王以四海为家,四海之中,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。君为元首,臣为股肱,犹如人体一般,不可分离。臣备位宰相,岂能不预知天下大事?”此后,武则天断了立侄为嗣的念头。不久,将儿子李显迎回立为太子。狄仁杰没有看到李唐王朝的复辟,但史家将这功劳记在他的账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