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事161.“辽水暴涨”话辽水

(2016-07-18 05:28:53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辽宁篇之十七】时间:公元238年。现址:辽宁营口地区。古人:司马懿。古事:三国魏将司马懿讨公孙渊,遇辽水暴涨。

读文摘记

原文:秋,七月,大霖雨,辽水暴涨,运船自辽口经至城下。雨月余不止,平地水数尺,三军恐,欲移营,懿令军中:“敢有言徙者斩!”都督令史张静犯令,斩之,军中乃定。(《资治通鉴•第74卷》 公元238年)

译文:魏明帝景初二年(公元238年),秋季,七月,连降大雨,辽河河水暴涨,运粮船队从辽口直抵城下。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,平地水深数尺,魏三军感到恐惧,打算转移军营,司马懿下令军中:“有敢说迁营者斩!”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,被斩杀,军心这才稳定下来。

读后随笔

在辽宁境内,被古代称为辽水的有辽河、大辽河、小辽河。汉代称今辽河为大辽河,称今浑河为辽水;三国以后称今辽河、大辽河为辽水,今浑河改称小辽河;唐代大辽水、辽水均指辽河。现在,人们很少说辽水了,多见的是辽河、大辽河、小辽河。所谓辽河,指的是辽宁第一大河流,它由北向南沿着辽河平原纵贯辽宁中部,沿途纳入众多河流,最后流入渤海。所谓大辽河,指的是辽宁境内的那条重要河流,此河由浑河、太子河汇合后由三岔河至营口入海的河段。所谓小辽河,即浑河,指的是辽宁东部的那条河流,它发源于抚顺流经沈阳几十公里,全长414公里。

一千七百多年前,“辽水暴涨”,所指的是哪条河流?翻阅史料,看是大辽河。辽河与大辽河、小辽河是水脉互通的。辽河贯通我国东北地区南部,它全长1390公里,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。辽河全流域的两个水系汇合后为辽河干流,经双台子河由盘山入海干流长515公里;由浑河(小辽河)、太子河汇合后为辽河由三岔河至营口入海干流长94公里,流域面积1926平方公里。这94公里长的河道,就是大辽河。由此看来,当年司马懿讨公孙渊时即逢“辽水暴涨”,就是大辽河河水暴涨。

大辽河是营口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。辽河被辽宁人称为“母亲河”,而大辽河则是营口人的“母亲河”。它发源于内蒙,蜿蜒地融入辽东湾之前,在营口境内划了个弧线,以豪迈之气势泻入渤海。大辽河入海口的两岸人,在这里繁衍生息,他们枕大辽河而眠,倚大辽河而食,赏大辽河之美,品大辽河之味。大辽河孕育了丰富的水产品,诸如海蜇、文蛤、对虾、河蟹等,赐福于人。同时,也给人带来水患。据记1919年至1918年十年间,几乎每年有涝灾,且每隔两年就有一场重灾降临。由此可以想到古代,这种水灾极易发生。尤其是到了夏季,雨水骤增,支流诸河奔腾而下,加之河床受泥沙的垫积,洪灾实在是难以避免。

据营口市地方志研究人员考究,当年司马懿东征辽阳,攻打公孙渊时,就是借大辽河河水暴涨之机,从营口转运粮草的。其水军航线是“由登州航海趋旅顺,再沿海岸北行至辽河口,上溯三岔河,入浑河,转太子河,直至襄平(辽阳)”,从而保证了魏军的后勤补给。司马懿攻打襄平城时,正值七月,大雨不止,大辽河河水暴涨,致使其上游洪水泛滥。此地(辽阳)平地出现水深三尺的现象,是不足为怪的。此时的司马懿强令全军在雨水中围城困敌,并对敌方采取“樵牧”策略,等到雨停放晴时,立即紧缩包围圈,一举攻占了襄平城。应该说,司马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,打赢了这一仗,显见其军事才华。

唐贞观十八年(公元644年)唐营州都督张俭攻打高句丽时,进至今盘锦大辽河西岸,与今营口隔大辽河相望。当时,也值河水泛滥,久不得渡,可谓是一筹莫展,故此只得等待时日谨慎过河。唐太宗以为张俭畏惧怯懦,即召回洛阳,欲治其罪。张俭到达洛阳后,向太宗详细陈述了大辽河沿岸的山川险易和水草美恶。唐太宗听后消除了猜疑,转怒为悦,令其重返辽西,待机渡河东进。

其实,从大辽河西岸到东岸,即便不是辽水暴涨时,要想从这里渡过去,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,如果是对岸有人为阻拦,过河的难度就更大。隋大业八年(公元612年),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。三月十四日,隋军集中于辽水(大辽河)西岸布阵准备渡河,高句丽兵在其东岸阻水拒守,炀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自西造浮桥三道。由于事先计算有误,“引桥趣东岸,桥短不及岸丈余”,所以隋军在渡河时,遭到高句丽兵的顽强阻击,死伤惨重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