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人161.高寿将军徐懋公

(2016-07-17 05:45:31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将相篇之七十二读文】

原文:司空、太子太师、英贞武公李勣寝疾,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,使归侍疾。上及太子所赐药,勣则饵之;子弟为之迎医,皆不听进,曰:“吾本山东田夫,遭值圣明,致位三公,年将八十,岂非命邪?修短有期,岂能复就医薹求活?”一旦,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:“吾今日少愈,可共置酒为乐。”于是子孙悉集。酒阑,谓弼曰:“吾自度必不起,故欲与汝曹为别耳。汝曹勿悲泣,听我约束。我见房、杜平生勤苦,仅能立门户,遭不肖子荡覆无馀。吾有此子孙,今悉付汝。葬毕,汝即迁入我堂,抚养孤幼,谨察视之。其有志气不伦,交游非类者,皆先挝杀,然后以闻。”自是不复更言。十二月,戊申,薨。上闻之悲泣,葬日,幸未央宫,登楼望轜车恸哭。起冢象阴山、铁山、乌德建山,以旌其破突厥、薛延陀之功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10卷)

译文:唐高宗总章二年(公元669)司空、太子太师、英贞武公李勣病重,唐高宗把他在外地的子弟全部召回京师,让他们回家服侍李勣。唐高宗和太子赏赐的汤药,李勣就服下;他自己子弟为他请来看病的的医生,他都不让他们进来看病,他说:“我原本是崤山东面的种田人,碰上了圣明的君主,而位至三公,年纪也快八十岁了,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吗?人的生命长短是有期限的,怎么能去向医生讨命来活?”一天,他突然对他的弟弟、司卫少卿李弼说:“我今天稍稍好一些,可以摆上酒席一块儿高兴高兴。”于是子孙们全部会齐。酒席将散时,李勣对李弼说“我琢磨着自己的病好不了了,所以想与你们告别了。你们不要悲伤哭泣,听我的安排。我看从前房玄龄、杜如晦一生努力辛苦,才能树立门户,但却被不肖子孙把家业败得干干净净。我有这些儿孙们,今天就全部托付给你了。把我安葬完毕后,你就搬进我家里,抚养儿孙们,小心观察监督他们。他们中那些志向不端正、结交行为不轨之人,都先打死,然后再报告。”自此就不再说一句话了。十二月,戊申(初三),李勣去世。唐高宗听说他的死讯后悲伤落泪,下葬那天,又到未央宫,登楼目送灵车而痛哭。埋葬后起的坟头仿照阴山、铁山、乌德建山的形状,用以表彰他打败突厥薛延陀的功绩。

简介:李勣(公元594669),唐初大将。本姓徐,名世勣,字懋功。曹州离狐(今山东东明东南)人。家富有,初从翟让起义,参加瓦岗军,因功封东海郡公。瓦岗军失败后降唐,任右武侯大将军,封曹国公。赐姓李,因避太宗讳,单名勣。据有过去瓦岗军所占十郡之地。后被窦建德击败,到长安,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等起义军。贞观三年(公元629)与李靖出击东突厥,因功封英国公,守并州十六年。高宗时官至司空。后病卒。

【读后随笔】

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病翁,所留下的遗训。遗训中并无特别之处,只一些知根、感恩、兴家、成才之类的话。他告诉家人应该怎么做,不应该怎么做;寄望子孙们健康成长。概括起来,大致是:知根不忘“田夫”本,感激不忘“圣明”恩;兴家不当“不肖子”;成才不做“非类者”。此翁,是谁?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徐懋功,后改名为李勣。

徐懋功一生从军,无怨无悔。他17岁参加瓦岗起义军,从隋朝到唐朝,从士兵到大将,从未离开过战场。就在他76岁高龄时,也就是他病逝的头一年,还带兵征讨高丽,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。当时,他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虽然征讨路途艰难,战斗激烈,但他仍不减当年之勇,最终攻克了高丽都平壤,大获全胜。唐高宗听到这一消息,十分高兴,并在长安以盛大规格欢迎李勣凯旋归来。

就是这样的一位战将,他在战场上杀敌无情,而对自己的部下却十分有情。徐懋功打了胜仗,首先归功于下属,所获得的金银布帛等财物,都分给将士们,因此手下人人想为他拼死出力,“所向克捷”。他在家里,既是严格要求者,又是性情中人。他的姐姐曾经生病,身为高官的他仍然亲自为姐姐熬粥。他的姐姐说:“仆人和婢妾多的是,何必还要这样辛苦你?”徐懋功说:“不是因为没人使唤才这样做的,看着姐姐年老,我自己也老了,虽想长久为姐姐熬粥,办得到吗!”几句实在话,感动了一家人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