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57.避居辽宁的三杰
(2016-07-06 05:24:42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辽宁篇之十三】时间:公元191年。现址:辽宁辽阳一带。古人:管宁、邴原、王烈。古事:他们三人从中原到辽东,避居于公孙度统治区,教书洁身,一展贤士的高清风格,人称“辽东三杰”。
读文摘记
原文:公孙度威行海外,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。北海管宁、邴原、王烈皆往依焉。(《资治通鉴•第60卷》 公元191年)
译文:汉献帝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,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前来归附他。北海人管宁、邴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他。
读后随笔
东汉末年,天下多乱少安。中原那边战火纷飞,百姓苦不堪言,让人思走;唯有辽东太守公孙度的统治区,暂无战事,让人向往。今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等地许多汉民,为避乱而投奔辽东。在流士队伍中,竟然出现了管宁、邴原、王烈等重量级人物,他们在辽东居住下来后,一展文人的清新魅力,专心教书,传授学问,民化其德,使远近四方受益匪浅,颇得人们的爱戴。因而,也在辽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:“辽东三杰”教书洁身于辽宁。
管宁在辽宁教书
曹操政权统一北方后,公孙康死,其弟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,管宁认为“废嫡立庶,下有异心,乱所由起”。避居辽东教书37年之久的管宁,遂携家眷浮海还乡。临行前,他将公孙氏父子历年来所馈赠礼物如数奉还,以示高洁清白之本性。回乡后,魏文帝征他为太中大夫,魏明帝又征他为光禄勋,都固辞不就,华歆、王朗、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推荐,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给管宁,管宁统统推辞,直至终老家中。南宋文天祥在《正气歌》中曾以“或为辽东帽,清操厉冰雪”的诗句赞颂管宁。
邴原在辽宁讲学
据《三国志·邴原传》记载,邴原在辽东时,以讲学为业,一年之中投奔他的游学之士达数百家。在邴原教书的地方,整日读书之声响个不停,教授之声不绝于耳。他还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“行仁、行廉”。在当地流传一首民谣:“邴原行仁,居邑无虎;邴原行廉,路树成社。”邴原性格刚直,又好品评是非,虽然百姓很敬重他,但公孙度属下的各级官吏对他表示不满。所以,他先于管宁返回了中原故里。
邴原归乡后,开办学堂,讲述礼乐,吟咏诗书,门徒数百,与当时的大儒、学者郑玄齐名,时人称为郑邴之学。后应曹操的征召,出任司空掾、五官将长史等职。曹操伐吴,他随军出征,卒于军中。曹操痛惜道:“邴原名高德大,清规邈世,魁然而峙。”
王烈在辽宁授农
在排除出仕干扰后,王烈也开始教书从农,诚心想把中原的耕种技术传播到辽东。《三国志·王烈传》记载,王烈躬秉农器,耕于垄田,同时一边耕作,一边讲知识,现场帮助农民掌握使用农具的方法,促进了那里的农业发展。他甘愿过农夫乡村生活,以布衣蔬食相随,辽东人十分敬重他,常将其奉为君子,是真正的农业、农村、农夫的代表。
王烈不仅用管用的农技教育人,而且还以高洁的品格感召人。他先前在老家做的很好,威信很高,“诸有争讼曲直,将质于烈,或至涂而反,或望庐而还,其以德感人若此”;现如今,又在他的道德教化下,其所居之地,“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”。即便是做买卖的人,也颇讲诚信,“商贾之人,市不二价”。此后,曹操也曾多次征召王烈为官,但他决意不从,一生高洁,78岁时在辽宁这块土地上与世长辞。
“辽东三杰”其实在入辽之前,就颇有知名度。他们的好习惯、好品格、好事迹不少形成于老家。入辽之后,只不过是得到了保持和发扬。比如管宁“割席”、邴原“泣学”、王烈“遗布”等等,都是发生在他们故里的事。然而,经由避居辽宁的实践检验,他们不愧于是高尚而令人钦佩的人。有关他们的故事,后人一直津津乐道地传颂着。
管宁割席
译意是,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。看见地上有一片金,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,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掉了。又有一次,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,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。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,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了。”
邴原泣学
译意是,邴原幼时丧父,几岁时,路过书塾听读书声,忍不住哭了。老师对此感到诧异,问邴原说:“孩子,你为什么哭泣?”邴原回答说:“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,贫穷的人容易伤感。那些读书的人,凡是能够学习的人,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。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,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,内心感伤,因此而哭泣。”老师怜悯地说:“你想要读书,就去读吧!”邴原说:“我没有钱交学费。”老师说:“你如果有志读书,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,不收一分钱。”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。只过了一个冬天,就能背诵《孝经》和《论语》。
王烈遗布
译意是,东汉时候,有一个王烈,字彦方,太原人。他的乡里有个偷牛的人,把人家的牛偷了去。牛主人把这个偷牛的人捉到了。那个偷牛的人,认罪之后恳求说:“我偷了你的牛,现在受你的刑罚,我是甘心愿意的。可是请求你千万不要给王彦方知道了。”王烈听到了这一回事,就差了一个人去谢那偷牛的人,并且送给他一匹布。有人问王烈这是什么缘故,王烈说:“偷儿恐怕我晓得他的过失,这就是有了羞耻之心。既然对于恶事有了羞耻的心,就是能够改恶从善了,所以我用这个方法去鼓励他。”后来,有一个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,这个曾经偷过牛的人就在这里看守着,等待失主的到来。

加载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