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41.生之有死
(2016-05-19 05:45:15)
标签:
文化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生之有死,譬犹夜旦之必然;自古及今,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
【臣光曰之十一读文】
原文:夫生之有死,譬犹夜旦之必然;自古及今,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。以子房之明辨达理,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;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,其智可知也。夫功名之际,人臣之所难处。如高帝所称者,三杰而已;淮阴诛夷,萧何系狱,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!故子房托于神仙,遗弃人间,等功名于外物,置荣利而不顾,所谓“明哲保身”者,子房有焉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11卷)
译文:大凡有生就有死,犹如黑夜过后必然是白天一样;自古至今,原本就没有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。按子房(张良)的明辨是非通晓事理而论,他完全知道神仙不过是些虚幻奇异的东西罢了;然而他却要随同赤松子仙游,他聪明智慧是可以知道的了。功勋和名位之间,已是为人臣子的人所难于长久立足之处。即如高帝刘邦所称道的,不过只三个才能出众的人罢了;可是淮阴侯韩信被诛除,相国萧何被拘禁狱中,这不就是由于功名已达到巅峰却不止步的缘故么!所以子房借与神仙交游相推脱,遗弃人间凡事,视功名如身外之物,把荣誉利禄抛在脑后,所谓“明哲保身”者,子房即是个榜样。
摘句:“生之有死,譬犹夜旦之必然;自古及今,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”,意思是,大凡有生就有死,犹如黑夜过后必然是白天一样;自古至今,原本就没有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生之有死,譬犹夜旦之必然;自古及今,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”,简言之,“生之有死,未有超然”。即有生就有死,无有超然者。司马光的这句话,是针对子房而讲的。子房即张良,字子房,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,与萧何、韩信并称汉初三杰,被封留侯,谥文成侯。他早年以出色的智谋,协助刘邦夺得天下。待大功告成之后,张良认为自己待遇已经足够了,指望抛开人间俗事,以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为由,功成身退,闭门不出,避免了政治上的是非争斗,保全了自己的晚年。
“生之有死,未有超然”,近似乎唯物辩证的观点。大凡有生就有死,犹如黑夜过后是白天一样的必然。对待死的问题,世人众说纷纭。有的说,死是进了天堂;有的说,死可以转世;也有的说,有生有死合乎于规律,如此等等。还是从辩证角度,认识“生之有死”为妙。世上,不可能只有生,没有死;也不可能只有死,没有生。把死看成是纯粹的悲哀,将生看成是纯粹的庆幸,都是片面的。有生有死,才是辩证法的胜利。
司马光以批判的态度,说张良是怕死,想逃避现实,跟着一个所谓的神仙去交游。世界上,本没有超然的神仙,也没有超然的仙间,以仙游为推辞,遗弃人间凡事,便是“明哲保身”,大有贪生怕死之嫌。说来好生奇怪,张良在战争年代,与刘邦一起南征北战,并未怕过死;为什么到刚夺得了天下却又怕死呢?也许是,战争愈激烈愈安全,太平无事时反倒很危险。在胜利后,韩信被杀了,萧何被关了,下一个便是张良了,不如视功名于身外之物,一走了之。从玩军事到玩政治,前者相对安全,即便是死,也是死得其所;后者较为危险,无故而死,耻笑于人间。更为深层的原因是,像刘邦、韩信、萧何、张良这些“高层领导”,有个令人生畏的现象:“可以共患难,不可共享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