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41.长平惨案
(2016-05-18 05:17:18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六十八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60年)。地点:长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。人物:白起、王龁、廉颇、赵括等。古事:秦军在长平围攻赵国重兵的大规模歼灭战,赵军大败,秦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;赵军主力耗损殆尽,秦兵死伤过半,血流成河,头颅成山。史称“长平惨案”。
读文
原文:秦数败赵兵,廉颇坚壁不出。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,怒,数让之。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,曰:“秦之所畏,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!廉颇易与,且降矣!”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。……秦王闻括已为赵将,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,令军中:“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!”赵括至军,悉更约束,易置军史,出兵击秦师。武安君佯败而走,张二奇兵以劫之。赵括乘胜追造秦壁,壁坚拒不得入;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,又五千骑绝赵壁间。赵军分而为二,粮道绝。武安君出轻兵击之,赵战不利,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。秦王闻赵食道绝,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,遮绝赵救兵及粮食。齐人、楚人救赵。赵人乏粮,请粟于齐,王弗许。周子曰:“夫赵之于齐、楚,捍蔽也,犹齿之有唇也,唇亡则齿寒;今日亡赵,明日患及齐、楚矣。救赵之务,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。且救赵,高义也;却秦师,显名也;义救亡国,威却强秦。不务为此而爱粟,为国计者过矣!”齐王弗听。九月,赵军食绝四十六日,皆内阴相杀食。急来攻垒,欲出为四队,四,五复之,不能出。赵括自出锐卒搏战,秦人射杀之。赵师大败,卒四十万人皆降。武安君曰:“秦已拔上党,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。赵卒反覆,非尽杀之,恐为乱。”乃挟诈而尽坑杀之,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,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;赵人大震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五》 公元前260年)
译文:赵军屡次被秦军打败,廉颇便下令坚守长平营垒,拒不出战。赵孝成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,不敢迎敌,气愤得多次斥责他。应侯范睢又派人用千金巨款去赵国施行反间计,散布“秦国所怕的,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。廉颇好对付,而且他也快投降了!”赵王中计,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。……秦昭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,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主将,改王龁为副将,下令军中:“谁敢泄露白起为主将的消息,格杀勿论!”赵括到了长平军中,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,调换将官,下令出兵攻击秦军。白起佯装打败退走,预先布置两支奇兵准备截击。赵括乘胜追击,直达秦军营垒,秦军坚守,无法攻克。这时,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,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,赵军被一分为二,粮道也断绝。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兵前去袭击,赵军迎战失利,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。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,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,阻挡赵国救兵及运粮。齐国、楚国援救赵国。赵军缺乏粮食,向齐国请求接济,齐王不给。周子说:“赵国对于齐、楚两国来说,是一道屏障,就像牙齿上面的嘴唇,唇亡就会齿寒。今天赵国灭亡了,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、楚国。援救赵国这件事,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,刻不容缓。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;抵抗秦军,是显示威名的好事。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,显示兵威击退强秦。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,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!”齐王仍是不听。九月,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,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,互相吞吃。赵括急极了,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,想派出四支队伍,轮番进攻,到第五次,仍无法突围。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,被秦兵射死。赵军于是全线崩溃,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。白起说:“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,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。赵国士兵反复无常,不全部杀掉,恐怕会有后乱。”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,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,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,赵国大为震惊。
叙事
公元前270年秦兵攻赵,被赵大将赵奢大破于阏与(今山西和顺县西),这是秦很少遇到的一次大挫折。以后,秦国实施范睢提出的“远交近攻”战略思想,兵力转向韩国,夺取韩地。公元前262年,秦将白起取韩野王(今河南沁阳县),隔断上党(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)。韩守将冯亭献上党于赵,赵接收了上党郡。公元前261年,秦国命左庶长王龁率大军进攻上党,赵军由上党退守长平。这样,就拉开了秦、赵长平之战的序幕。
公元前260年,赵大将廉颇在长平筑壁坚守,秦兵挑战,廉颇持重不应。王龁在廉颇的固守面前,显得十分无奈,认为不去掉廉颇,要想战胜赵国是不可能的。秦昭王根据范睢的建议,派间谍入赵大造谣言,说秦国最怕赵王用赵奢之子赵括为将;廉颇是最容易对付的,都快要投降了。赵孝成王早就对廉颇不满,又轻信秦间谍的谣言,拒绝蔺相如和赵括母亲提出的赵括不能为将的谏议,撤换了廉颇,改用赵括为将,妄图击败秦军。
秦国探知赵括代廉颇为将,立即秘密地以武安君白起为主将,改王龁为副将,并下令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,采取了极严的保密措施。赵括一到长平军营,就改变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和一切规定,更换将吏,组织进攻。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的弱点,采取了诱敌入伏,分割包围而后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。这一年(公元前260年)八月,赵括大举出击,秦军诈败退走,赵括乘胜追击,直到秦壁下。秦据壁坚拒,吸引赵兵在壁下,然后出奇兵断赵军后路。赵军受困,临时筑垒坚守,等待援救。秦昭王闻赵重兵被围,亲赴河内(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),征发15岁以上男丁至长平,堵截援军,断其粮道。前来救赵的齐、楚军见秦军势大,观望不前。赵向齐乞粮不得,饥饿46日,只得分兵四路突围求生,但都未果而溃败,赵括被秦军射死。赵军失主将,投降秦军,凡40余万人。白起怕赵兵寻机反抗,把40余万人一起在长平坑死。赵兵前后共被歼灭45万人,秦兵也死伤过半。长平之战,成了长平惨战。
读后随笔
长平之战,是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残酷的战役。《孟子•离娄》描绘它的场面: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。”据传,血流成河,尸骨遍野,头颅成山。如此惨烈残酷,实在是令人惊心动魄。就是这样一场战争,多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,是秦国的大胜,此后诸国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,秦灭六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。不过,也有人不这样认定,就连白起本人都有否定的看法。据说战后,白起见秦昭王,有番论赵括的话。白起说,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,伤亡过半,才全歼此军,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。腹中无食,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,这是赵括的本领。长平之战,秦军精锐损失过半,优秀将领死伤无数,实际是秦军未胜,赵军未败。唯一的不同是,赵括死了,我还活着。秦昭王说,长平巨战,秦失六十万,赵失七十万,秦可谓小胜;而赵括死,武安君存,可谓大胜。
其实,在长平战中,秦赵双方各有得失赢输,总体上是秦赢赵输。对于赵括、白起二将的评价,也有不同的说法,这是正常现象。然而,历史给人的印象是,赵括是必死的败将,白起是活着的胜将。以一场战争的胜负论英雄,似乎有失公允,但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,双方主将相对应的某些特点,如果说“纸上谈兵”是赵括的话,那么“纸下谈兵”则是白起。
赵括与“纸上谈兵”。赵括(?-前260年),战国时赵将,马服君赵奢之子。据史籍记载: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以天下莫能当;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则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5卷)意思是,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,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。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,赵奢也难不倒他,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。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,赵奢说:“带兵打仗,就是出生入死,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。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,如果一定要用他,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。”后人把赵括说成是令其父担心的“纸上谈兵”者。
所谓“纸上谈兵”,就是只从书本上谈论打仗,不懂得联系实际,只会空谈理论。赵括虽是学了一点父亲所传的兵法,但全然是本本上的东西,他既没有正确运用,又无实战指挥经验。赵括到长平接替廉颇为将后,就很快露出了弱点和毛病。廉颇是有经验和办法的老将,在长平部署防御是合适的,可是赵括根据兵书,认为是消极的,错误地更换将吏,组织进攻;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,赵括按照本本,拼命追击,正中秦军下怀,乃至赵军处处被动挨打,不可自拔,最终导致本人身亡、全军覆没的惨剧。
赵括“纸上谈兵”,也有可贵的时候。兵法上说,为将要忠君,作战要勇敢。赵括在这一点上,做得倒是很到位的,在无吃、无援、无休息的恶劣环境下,他始终不屈服,不低头,勇于为赵国作战,直至献身沙场,令后世敬佩。如前所说,“腹中无食,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,这是赵括的本领”。这从另一面告诉人们,反对“纸上谈兵”,并非反对读书、反对增强兵法知识。问题是,要学以致用,学以活用。假如能从“纸上”谈兵与“实际”用兵的有机结合上,去察人用将,指挥作战,就不致于发生大的偏差,还能成为一名不尚空谈的战将。
白起与“纸下谈兵”。白起(?一前257),战国时秦国名将。他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,屡战获胜,夺得韩、魏,赵,楚的很多土地。谁也说不清白起打过多少胜仗,只知道他因战功提升到无法再提升的地步;谁也说不准白起是怎样打胜仗的,只知道他在长平大战中使用的战法近似乎“纸下谈兵”。白起从小酷爱军事,长大后专心研究各家兵法,加之长期带兵作战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,成为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。他虽然一生胜仗连连,但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战法,很难让人摸准,他生前未留下什么兵法之书。不过,透过长平之战,倒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,白起的战法才智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。从战果上看,他率领的秦军,射杀了赵军主将赵括,俘虏赵军40多万。可以说,秦军取得实质性的胜利,赵军全线溃败。从战法上看,是赵括的“纸上谈兵”被白起的“纸下谈兵”所击败。
其一,长平之战,白起在战略上试图全歼赵军主力。按照兵法的常规,实现这一目标十分困难。因为赵军先至长平,而秦军则后至。《孙子兵法·虚实篇》说:“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,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。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还因为秦军的数量对于赵军也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。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说:“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。”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,白起竟然大胆地实施了对赵军主力的包围。
其二,长平之战,白起在战术上严密包围而不攻打。这也是违背已有的兵法原则的。如,秦军严密包围赵军而不留出路。这就不符《孙子兵法·军争篇》中说的“围师必阙”。另外,秦军围赵军后,尽管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,然而却迟迟不发动进攻。这就是《孙子兵法·作战篇》中所批评的“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”;作战的一般原则,就是速战速决,不应该迟疑久拖,“夫兵久而国利者,未之有也”。
其三,长平之战,白起在战俘处置上是完全违反兵法的。经过他的长时间围城,使赵军绝粮46天,乃至城内出现人吃人现象。因此,40多万赵军不得不向秦军投降。对于俘虏投降的士兵,《孙子兵法·作战篇》中说:“卒善而养之。”意即妥善安置并予以使用俘虏。可是,白起不会按纸上写的办,而是考虑到纸下的实际情况,长平战役前,秦军已经占领上党,上党民众不愿意归顺秦而归于赵。眼下的俘虏也的这种心态,如果不抓紧时间处死,恐怕日后发生变乱。于是将降卒全部坑杀,只留下年少者240人遣返归赵。
长平之战过后,这位大功于秦的白起,继续主张用“纸下谈兵”,来提前实现秦统六国大业。可惜范睢妒贤嫉能,使白起的计划未能实现。更加令人痛心的是,秦王也不采纳白起的意见,将他推至绝境。当秦王赐剑自裁时,他仰天叹道:“我白起有何过错而落得如此下场?”良久,又叹道:“我固当死!长平之役,我坑杀了40万降卒,他们又有何罪?我是罪皆万死啊?”言罢,乃自刎而死。从此,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