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人142.贪吝司徒王戎

(2016-05-20 06:31:12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将相篇之五十三读文】

原文:戎为三公,与时浮沈,无所匡救,委事僚寀,轻出避放,性复贪吝,园田偏天下,每自执牙筹,昼夜会计,常若不足。家有好李,卖之恐人得种,常钻其核。凡所赏拔,专事虚名。阮咸之子瞻尝见戎,戎问曰:“圣人贵名教,老、庄明自然,其旨同异?”瞻曰:“将无同!”戎咨嗟良久,遂辟之。时人谓之“三语掾”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82卷)

译文:晋惠帝元康七年(公元297),王戎担任三公的要职,随着当时的趋向升降、沉浮,对国家大事没有匡正与救助的举动,把政事委托给僚属,轻身出游放逛。他生性贪婪、吝啬,林园田产遍布全国,经常自己摊开帐簿,拿起算盘,夜以继日地筹划计算,常常好像他的财富仍然不够。家里种的李子非常好,卖出去又怕别人得到种子,就在李子核上钻了洞。他所赏识提拔的人,不管实际能力,只看对方的知名度。阮咸的儿子阮瞻,曾经晋见王戎。王戎问他说:“儒家圣人看重名分、人伦,道家老、庄明了自然,他们的宗旨是相同还是不同?”阮瞻说:“似相同!”王戎赞叹不已,于是征聘阮瞻,当时的人们称之为“三字掾”。

简介:王戎(公元234305),西晋惠帝时司徒。琅邪临沂(今山东)人。其父王浑曾任凉州刺史,封爵贞陵亭侯。惠帝时,历任河东郡太守、荆州刺史、豫州刺史、侍中、光禄勋、吏部尚书、中书令、尚书左仆射、司徒。永兴二年(305年)病死。谥号“元”。他虽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但其行为是苟媚取容,贪财刻薄,被阮籍称为“俗物”。

【读后随笔】

西晋司徒王戎,也属相级人物。令人不解的是,他身居要职不思工作,却在自家的李子上花心思,是何因?据记载,其原因很简单,就是他家的李子特别好吃,生怕别人盗他家的李种。

以上一段文字说得清楚:他性复贪吝,田园遍天下,每自执牙筹,昼夜会计,常若不足。家有好李,卖之恐人得种,常钻其核。译意是,他生性贪婪、吝啬,家里的林园田产遍布全国,经常自己摊开帐薄,拿起算盘,夜以继日地筹算,好象他的财富仍然不够用。家里种的李子非常好,卖出去又怕别人得到种子,于是就在李子核上钻了洞。

王戎珍爱自家的李子,唯恐他人所得,“常钻其核”。从现象看是一种自私的“贪吝”。然而,从本质上讲,仍是其所信奉的理念所致。古代的“自然派”,实际上是当时的“自由派”。他们思考问题总是从个人自由的角度出发,我的就是我的,不允许别人所得;想怎么干就怎么干,容不得外界干扰。它不仅要求保护人的自私性,而且要求保护产权的自主性。我们用历史的批判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,就不会感到费解,还能从中得到某些有益启示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