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40.杀一儆百
(2016-05-16 05:33:28)
标签:
文化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戮一人而千万人惧
【臣光曰之十读文】
原文:高祖起丰、沛以来,罔罗豪桀,招亡纳叛,亦已多矣。及即帝位,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,何哉?夫进取之与守成,其势不同。当群雄角逐之际,民无定主;来者受之,固其宜也。及贵为天子,四海之内,无不为臣;苟不明礼义以示之,使为臣者,人怀贰心以徼大利,则国家其能久安乎!是故断以大义,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;而怀私结恩者,虽至于活己,犹以义不与也。戮一人而千万人惧,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!子孙享有于禄四百馀年,宜矣!(《资治通鉴》第11卷)
译文:汉高祖刘邦从丰邑、沛县起兵以来,网罗天下豪杰,招纳各方叛逆,也已经是相当多了。等到登上帝位,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而被杀掉,这是为什么?是由于夺天下与守基业的形势不同。当群雄并起、争相取胜的时候,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,谁来投奔就接受谁,本来就该如此。等到统一全国、四海之内都是自己的臣民时,如果不明确地用礼义来布告天下,就会使做臣子的个个心怀二心去谋私利,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?因此,汉高祖按照大义果断处决丁公,让天下人知道做臣子的如果不忠是无处能够容身的;而那些不顾大局抱着私心给人恩惠的人,即使是救过自己命的,仍按君臣大义要求不给宽待处理。杀一个丁公让千万人戒惧,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!所以汉高祖的子子孙孙享有四百年天下,也是应当的啊!
摘句:“戮一人而千万人惧”,意思是,杀一个人让千万人戒惧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戮一人而千万人惧”,是“臣光曰”中的一句话。司马光运用这样的评论句,是有其政治立场的。对丁公之斩,司马光并没有多少同情心,而对丁公为什么当斩,却大发感慨。在司马光看来,做臣子的人如果都象丁公那样不忠实于主子,“人怀贰心以徼大利,则国家其能久安乎”!换言之,丁公做得不好,刘邦斩之在理。
丁公,汉初楚地人,季布的异父同母弟,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将领,曾经在彭城西面把刘邦追得走投无路,束手无策。当双方短兵相接,刘邦感觉到事态危急时,便回头对丁公说:“两个好汉难道要彼此为难困斗吗!”丁公于是领兵撤退了。等到项羽灭亡,丁公便来晋见高帝。高帝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,说:“丁公身为项王的臣下却不忠诚,这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!”就把他杀了,并说:“让后代做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!”
丁公被斩,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统治者玩弄的政治手段,丁公只不过是这种政治手段的牺牲品。它说明,刘邦是为了政治而恩将仇报;丁公不懂政治而因有恩丢了性命;司马光从政治上加以评论。司马光说:“戮一人而千万人惧,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!”实际上是对刘邦的做法表示赞赏,也在告诉当下的统治者学学刘邦,善于杀鸡给猴看,“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”,一定要忠诚于自己的主子。看来,司马光的评论,起到了封建卫道士作用。
应该说,“戮一人而千万人惧”这句话还是有其可用性的。一般都认为,此句内含了“杀一儆百”的意思,二者有同等用法。“杀一儆百”这句成语,说的是处杀一人,警戒众人。《汉书·尹翁归传》:“其有所取也,以一警百,吏民皆服,恐惧改行自新。”西汉时期,河东太守田延年巡视平阳发现市场吏尹翁归是个难得的人才。于是奏请皇上任命他为东海太守。东海是个强盗横行的地方,尹翁归上任后决定采取杀一儆百的策略,只处决豪强许仲孙一人,其他人受到震动,从此东海变得安定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