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40.质齐救赵
(2016-05-15 08:08:49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六十七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65年)。地点:赵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西南)。人物:触龙、赵太后、长安君。古事:秦国攻打赵国,赵以公子长安君质于齐为条件,获得了齐国的救援,从而化解了秦伐赵这场危机。史称“质齐救赵”。
读文
原文:秦伐赵,取三城。赵王新立,太后用事,求救于齐。齐人曰:“必以长安君为质。” ……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。齐师乃出,秦师退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五》 公元前265年)
译文:秦国进攻赵国,取三城。赵王刚即位,赵太后主政,派人向齐国求援。齐方说:“必须以长安君做人质。”……于是给长安君配备了百辆战车,送他去齐国做人质。齐国随即发兵救赵,秦国军队便退回。
叙事
秦王采纳范睢“远交近攻”之策,集中兵力,不间断地攻打相邻的韩、魏两国,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地盘。当韩、魏两国屈从于秦国之后,秦国立即将兵锋转向赵国。公元前266年,赵惠文王去世,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,因孝成王即位年龄尚小,由其母赵威后执政。当时的赵国,虽有廉颇、蔺相如、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,但赵太后刚刚执政,赵国处于新旧交替之中,国内动荡不稳,国势也大不如前。秦国认为时机已到,便趁赵国大丧之际,发兵东下,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。赵国危在旦夕,赵太后不得不请求关系密切的齐国援救。齐国虽然答应出兵,但按惯例提出一个条件,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。公元前265年,即赵孝成王元年,赵国公子长安君到了齐国为人质,齐国也出兵救援赵国,秦国见状便撤退了军队,赵国的危机得到了化解。
其实,在齐国救赵之前,赵国宫廷曾引发出“质齐”风波。《史记•赵世家》以“触龙说赵太后”加以记载:赵王新立,太后用事,秦急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,齐曰:“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”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太后明谓左右曰:“复言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!”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,太后盛气而胥之。入,徐趋而坐,自谢曰:“老臣病足,不得见久矣。窃自恕,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,故愿望见太后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恃辇而行。”曰:“食得毋衰乎?”曰:“恃粥耳。”曰:“老臣间者殊不欲食,乃强步,日三四里,少益嗜食,和于身也。”太后曰:“老妇不能。”太后不和之色少解。左师公曰:“老臣贱息舒祺最少,不肖,而臣衰,窃怜爱之,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,昧死以闻。”太后曰:“敬诺。年几何矣?”对曰:“十五岁矣。虽少,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。”太后曰:“丈夫亦爱少子乎?”对曰:“甚于妇人。”太后笑曰:“妇人异甚。”对曰:“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。”太后曰:“君过矣,不若长安君之甚。”左师公曰:“父母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为之泣,念其远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不思也,祭祀则祝之曰‘必勿使反’,岂非计长久,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?”太后曰:“然。”左师公曰:“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”曰:“无有。”曰:“微独赵,诸侯有在者乎?”曰:“老妇不闻也。”曰:“此其近者祸及身,远者及其子孙。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?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与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,一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,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。 ”太后曰:“诺,恣君之所使之。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,齐兵乃出。
读后随笔
质齐救赵中,引伸出一个典故,后世称之为“触龙说赵太后”。其译意大致是:赵王刚即位,赵太后主政,秦国猛烈进攻赵国。赵国向齐国求援。齐方说:“必须以长安君做人质,才出兵。”赵太后不答应,大臣们极力去劝谏,太后对随从说:“谁再提长安君的事,我就要往谁脸上吐口水。”左师触龙为此事来进谏,太后满脸怒气地让他进来。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,到跟前请罪说:“老臣脚有病,已经丧失了快走的能力,好久没有来看望了,又担心您身体有什么不适,特地来拜望您。”太后说:“我只能靠人推车来往了。”触龙又问:“饭量也减少了吧?”太后说:“只喝粥而已。”触龙说:“我现在胃口很不好,就自己坚持着步行,每天走三四里,稍为增进一点食欲,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。”太后说:“我可做不到。”这时,太后脸色和缓多了。触龙说:“我的小儿子舒祺,年岁最小,在家待业,老臣年纪大了,最放心不下的是他,想让他在王宫当个侍卫,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。”太后说:“可以,他多大?”触龙说:“十五岁了。虽然还小,希望在我没有死的时候拜托给太后。”太后说:“当父亲的也疼爱小儿子吗?”触龙说:“比作母亲还厉害呢!”太后笑道:“还是作母亲的更厉害!”触龙说:“我觉得,您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。”太后说:“你错了!我更爱长安君。”触龙趁机又说:“父母疼爱子女,还不是为了他们的将来过得好。您送女儿燕后出嫁时直掉眼泪,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,实在舍不得。待到她嫁出之后,并不是不想念她,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‘一定别让她回来啊’。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,希望她生育子孙、代代相继为王吗?”太后点头说:“是这样。”触龙问:“从现在往前数三代人有爵位的还多少?”太后回答:“没几个了。”又问:“不只是赵国,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?”太后说:“我没听说过。”触龙说:“这就是说灾祸,近的殃及其身;远的殃及其子孙。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?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,俸禄丰厚而无劳苦,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。如今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,封给他良田美宅,赐给他许多宝器,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。一旦您不在世上,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?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想得太短浅了,所以我以为您爱他不如爱燕后。”太后恍然大悟说:“好吧,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吧!”于是给长安君配备了百辆战车,送他去齐国做人质,齐国随即发兵救赵。
触龙,也叫触讋,赵国左师(执行官),人称左师公。赵太后,赵国当时的女执政者,赵惠文王的王后,称之为赵威后。以往看到“触龙说赵太后”这个典故,常常为触龙入情入理的说服功底所折服;如今重温这个典故,领悟到触龙的高明之处,不仅仅是说服功底深厚,而且为天下父母对待子女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。其基本点是:不要溺爱子女。具体措施有三条:一是舍得让他们离开父母,增强自理能力。二是甘愿让他们在外边吃苦,增强自立能力。三是放心让他们见风雨,增强自强能力。
让子女在“远、苦、险”中锻炼,是触龙天下父母概念的基本构成。“自古雄才多磨难,从来纨绔少伟男。”不见风雨、不经磨难,成就不了栋梁之才。触龙就此向赵太后指出,在国家面临危险之际,不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,是不可取的。做人质固然要担风险,但为了国家的利益,担当这种风险是值得的。就长安君本人而言,也需要经受这样的锻炼。当然,做父母的适度地给子女某些关照,无可厚非。但且不要过分,一味溺爱,热不得冷不得,那样就会走上反面,损害他们的志气,增添他们的过失。“物极必反”、“蕴利生孽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