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39.恭信惠勇
(2016-05-13 06:13:15)
标签:
文化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蒲伏非恭也,重诺非信也,散玉非惠也,决腹非勇也
【臣光曰之九读文】
原文:夫其膝行、蒲伏,非恭也;复言、重诺,非信也;糜金、散玉,非惠也;刎首、决腹,非勇也。要之,谋不远而动不义,其楚白公胜之流乎?(《资治通鉴》第7卷)
译文:跪着前进、爬地而行,并不表示恭敬;言必行、重承诺,并不表示守信义;耗费金钱、散发玉器,并不表示施恩惠;自割颈部、自剖肚腹,并不表示勇敢。这种种问题的关键在于,只顾眼前不能长远的行动不合乎礼义,昔日楚国的白公胜不正是这样吗?
摘句:“蒲伏非恭也,重诺非信也,散玉非惠也,决腹非勇也”,其意是说,爬地而行并不表示恭敬,重承诺并不表示守信义,散发玉器并不表示施恩惠,自剖肚腹并不表示勇敢。
【读后随笔】
春秋末期所发生的“白公之乱”,起因并不复杂,复杂的倒是白公的品性问题。白公即白公胜,楚贵族,因其父太子建被郑国所杀,急切地要求楚王室伐郑为父报仇,可是楚之君臣未能及时答应,白公胜便起兵杀楚令尹子西、司马子綦,劫持楚惠王,一时间楚国战云密布、民不安宁。后来,在王室公子叶公(子高)的武力干预下,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,白公胜自缢身亡。
由此,司马光发表评论说:“蒲伏,非恭也;重诺,非信也;散玉,非惠也;决腹,非勇也。”看人,尤其是白公胜这样的人,不能只看表象;如果单看表象,就会看错人。为什么?因为“爬地而行并不表示恭敬,重承诺并不表示守信义,散发玉器并不表示施恩惠,自剖肚腹并不表示勇敢”。
在“恭、信、惠、勇”上搞虚伪的人,一般说来,大多属品质问题。对这样的人,务必要识破,千万不可任用。否则,就会坏事出乱子。国别史《国语》中记载了白公胜的复杂人品,认为:“其为人也,展而不信,爱而不仁,诈而不智,毅而不勇,直而不衷,周而不淑。复言而不谋身,展也;爱而不谋长,不仁也;以辩盖人,诈也;强忍犯义,毅也;直而不顾,不衷也;周言弃德,不淑也,是六德者,皆有其华而实者也,将焉用之。”意思是,白公胜的为人,展而不可信,爱而不仁慈,诈而不明智,毅而不勇敢,直率而不衷,言谈周全而不淑。实践诺言而不考虑自身厉害,叫做展;外表爱人而不为人作长远打算,叫做不仁;用计谋掩人耳目,叫做诈;狠心违背信义,叫做毅;直率而顾及隐讳,叫做不衷;言谈周全而抛弃德行,叫做不淑。他这六种品性,都徒有其表而无其实,怎么能用他呢?
“蒲伏,非恭也;重诺,非信也;散玉,非惠也;决腹,非勇也。”此语颇有辩证性。它警示后世,看人想事要客观一些、全面一些、辩证一些。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,的确会存在这样的人和事:伏地而拜的,并非恭敬;多次承诺的,并非守信;散发玉器的,并非施恩;自剖肚腹的,并非勇敢。千万不要被白公胜之流的现象、假象所迷惑。

加载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