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39.跽得范睢
(2016-05-12 05:44:04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六十六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70年)。地点:秦离宫(今陕西咸阳市渭水南岸)。人物:秦昭王、范睢等。古事:秦昭王以多次长跪(跽)请教的恭谨态度,赢得外来谋士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,赢得以“远交近攻”来统一天下的正确谋略。史称“王跽得范睢”。
读文
原文:秦谒者王稽使于魏,范睢夜见王稽。稽潜载与俱归,荐之于王,王见之于离宫。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,王来而宦者怒逐之,曰:“王至!”范睢谬曰:“秦安得王,秦独有太后、穰侯耳!”王微闻其言,乃屏左右,跽而请曰:“先生何以幸教寡人?”对曰:“唯唯。”如是者三。王曰:“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?”范睢曰:“非敢然也!臣,羁旅之臣也,交疏于王,而所愿陈者匡君之事,处人骨肉之间,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,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。臣知今日言之于前,明日伏诛于后,然臣不敢避也。且死者,人之所必不免也,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,此臣之所大愿也。独恐臣死之后,天下杜口裹足,莫肯乡秦耳。”王跽曰:“先生,是何言也!今者寡人得见先生,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。事无大小,上及太后,下至大臣,愿先生悉以教寡人,无疑寡人也!”范睢拜,王亦拜。范睢曰:“以秦国之大,士卒之勇,以治诸侯,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,而闭关十五年,不敢窥兵于山东者,是穰侯为秦谋不忠,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。”王跽曰:“寡人愿闻失计!”然左右多窃听者,范睢未敢言内,先言外事,以观王之俯仰。因进曰:“夫穰侯越韩、魏而攻齐刚、寿,非计也。齐湣王南攻楚,破军杀将,再辟地千里,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,岂不欲得地哉?形势不能有也。诸侯见齐之罢敝,起兵而伐齐,大破之,齐几于亡,以其伐楚而肥韩、魏也。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也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夫韩、魏,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。王若用霸,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,以威楚、赵,楚强则附赵,赵强则附楚,楚、赵皆附,齐必惧矣,齐附则韩、魏因可虏也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乃以范睢为客卿,与谋兵事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五》 公元前270年)
译文:秦国任谒者之职的王稽出使魏国,范睢深夜前去求见。王稽把他暗中装上使车,一起来回秦国,推荐给秦昭王。秦昭王决定在离宫召见范睢。范睢假装不识路走入宫中巷道。秦王乘轿舆前来,宦官怒声驱赶范睢说:“大王来了!”范睢故意胡说道:“秦国哪里有大王,秦国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!”秦王略微听见了几句,便屏退左右随从,下跪请求说:“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?”范睢只说:“是的是的。”如此三次。秦王又说:“先生到底不愿对我赐教吗?”范睢才说:“我哪里敢呢!我是个流亡在外的人,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,而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失误的大事,关系到您骨肉亲人,我即使愿意一效愚忠却还不知大王的真心,所以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。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,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,但我还是不敢回避。死,是人人都无法免除的,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,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。我只怕我被处死之后,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,裹足不前,不再投奔秦国了。”秦王又下跪说:“先生您这是什么话啊!今天我能见到先生,是上天认为我混浊,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把您给我的。无论事情大小,上及王太后,下至大臣,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,不要再怀疑我的真心了!”范睢于是下拜,秦王也急忙回拜。范睢这才说道:“以秦国的强大,士卒的勇猛,对付各国就好比用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兔子。而秦国却坐守关外十五年,不敢派兵出击崤山以东,这是穰侯为秦国的谋划不忠心,但是大王您的方针也有所失误。”秦王跪着说:“我想知道错在何处?”但是左右随从有不少人在侧耳偷听,范睢不敢提及内政,便先说到外事,以看秦王兴趣的高低。他于是说:“穰侯越过韩 、魏去进攻齐国的刚、寿两地,不是好计划。当年齐湣王向南进攻楚国,破军杀将,开辟千里土地,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领土也未能得到,难道是他不想要地吗?实在是因为地理形势无法占有。而各国看到齐国征战疲劳,便起兵攻打齐国,大破齐军,使齐国几乎灭亡。这个结局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、魏两国手中。现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方针,得一寸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寸,得一尺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尺。魏国、韩国位于中原,是天下的中枢。大王如果想称霸,必须接近中原之国控制天下枢纽以威逼楚国、赵国,楚国强就收附赵国,赵国强则收附楚国,楚国、赵国一旦归附您,齐国就惊慌失措了。齐国再归附,韩国、魏国便是秦国掌中之物了。”秦王说:“好。”于是以范睢为客卿,与他商议军事。
叙事
秦昭王自即位以来,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舅父穰侯魏冉和宣太后的手中。周赧王四十五年(公元前270年),秦国发生了两件事:一是胡伤率领的八万秦军,越过韩国上党(今山西沁河东)攻赵,在阏与被赵军打得大败;一是穰侯魏冉为扩大自己的封地,派客卿灶率兵越过韩、魏两国的领土,攻取了齐国的刚(今山东宁阳东北)、寿(今山东东平西南)地区。两件事虽然一败一胜,但本质都是远攻作战,都是穰侯战略思想的反映。一个人从齐国逃到秦国,他的到来对秦国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,甚至改变历史进程。这个人就是向秦昭王提出“远交近攻”战略的范睢。
范睢(?—公元前255年),字叔,魏国人。早年出使齐国,为大夫须贾所诬,被笞击折胁,被扔到了厕所里。后化名张禄,由王稽帮助送入秦国。秦昭王在离宫召见范睢,范睢以假装不知情传递信息:“秦安得王,秦独有太后、穰侯耳!”秦昭王听得是所需人才,于是屏退左右,跽(长跪)而请教“先生何以幸教寡人”,范睢支支吾吾;秦昭王第二次跽而请教,范睢欲言又止;到秦昭王第三次跽而请教时,真的打动了范睢,并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。秦昭王听后,第四次长跪,恳切希望范睢打消顾虑,“事无大小,上及太后,下至大臣,愿先生悉以教寡人,无疑寡人也”。范睢这才分析了秦国称霸的条件,指出穰侯魏冉谋划的不忠和大王用计的失误。秦昭王对此言,更是虚心认真听取,并请教如何纠正失误。以真心换真心,范睢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战略,这样便可“得寸则王之寸也,得尺亦王之尺也”。秦昭王的跽,不仅赢得了秦国称霸的真经,而且还得到了范睢这位难得的人才,从此拜范睢为客卿,共同谋划用兵攻战大事。
秦国实施范睢“远交近攻”战略,将韩、魏两国作为东扩的打击重点。秦昭王三十九年(公元前268年),用范睢之谋攻占了魏地怀(今河南武陟西南),两年后又攻取了魏地邢丘(今河南温县东)。魏国屈服之后,范睢又向秦昭王提出:秦、韩两国的土地交错,韩是秦的心腹之患,请收取韩国。并指出:只要出兵攻荥阳(今河南荥阳东北),即可隔断巩(今河南巩县)和成皋(今河南荥阳西北)与韩都新郑的联系;出兵北断太行山的通道,上党郡(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)的韩军便孤立无援。果然,一攻占荥阳便将韩国截成三段,韩见有灭亡之险,只能听命于秦。秦昭王更加信任范睢,驱逐专权秦相魏冉,任命范睢接替,还被封为应侯。此时的范睢,在对外主张远交近攻战略的同时,对内推行“强干弱枝”策略,加强对中央集权统治,秦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。
读后随笔
秦昭王跽得范睢,是秦国国政大事。为了得到范睢,秦昭王先后多次“跽曰”。所谓跽,就是下跪。也就是说,秦昭王多次真诚下跪,才得到了范睢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范睢入秦,不只是多了一位重臣,更重的是理念思路打破原来的格局,使秦灭六国又向前迈出一大步,有人说:得范睢,得天下。以某人定天下,似乎有“唯心”之嫌,其实大可不必。历史是人创造的,人是天下的主人。某人的思想路线对头,人们朝着正确的思想路线去改变、去创造世界,你能说不是顺应历史么?仅以范睢的“远交近攻”战略为例,此战略为秦蚕食六国、各个击破指明了方向和步骤,使秦国由称霸诸侯演变为统一天下。正如元代著名学者、国子博士吴师道在《战国策校注》中所说的:“秦卒用此术破诸侯、并天下。”
“远交近攻”的原意是,结交远离本国的国家,进攻与本国邻近的国家。在军事上,就是由近及远,各个击破。后来成为三十六计之中的第二十三计。此计云:“形禁势格,利从近取,害以远隔,上火下泽。”当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,攻取自己附近的敌人就有利,越过邻近的敌人去攻取远处的敌人就有害。就像《易经•睽》卦说:火向上冒,水往下流,志向不同,也可联手。战国时,范睢的谋略,就是把地理远近作为联手或攻击的准则,这个道理是十分清楚的。其实,《战国策•秦策》中记载更为简洁明了:范睢入秦后,向秦王建策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。得寸,则王之寸也;得尺,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远攻,不亦谬乎?”秦王被此言所折服,并将其作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。范睢的“远交近攻”,在后世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。
曹操曾得益“远交近攻”。汉末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引起盘踞在黄河以北大军阀袁绍的极大不安,把曹操视为心腹之患。当时曹操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,但在军力上还不足以与袁绍大军相抗衡。在曹操的周围,还有吕布、张绣形成包围之势。面对这种险恶的态势,曹操采用谋士荀彧“远交近攻”的韬略(实际是范睢远交近攻的承续),与关中实力最强的韩遂、马超保持友好的亲善关系,首先击败袁绍,扫除吕布、张绣等中原军阀,最后将目标对准关中,剪除韩遂、马超,从而统一了北方。
中国历史上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,宋朝竟然成为“远交近攻”的受害者。北宋末年,北邻辽国占领宋燕云十六州,辽国以北的金国,用远交近攻之策,与北宋为友,攻灭了辽国。之后,宋朝不仅没有讨回燕云十六州,反受金兵长驱南下的入侵,幸有长江天堑,宋朝保住了半壁江山。南宋末年,蒙古汗国与南宋朝结盟,夹击处在他们中间的金国。后来,金国倒是灭了,可蒙古军却长驱直入,彻底灭亡了宋朝,建立了元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