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37.黄歇上书
(2016-05-06 05:53:47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六十四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73年)。地点:秦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境)。人物:黄歇、秦昭王。古事:秦国将要攻楚之际,楚国使者左徒黄歇来到秦国,并上书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攻楚计划。史称“黄歇上书”。
读文
原文:韩、魏既服于秦,秦将使武安君与韩、魏伐楚,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,闻之,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,乃上书……王从之,止武安君而谢韩、魏,使黄歇归,约亲于楚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四》 公元前273年)
译文:韩国、魏国已向秦国屈服,秦王便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 、魏两军进攻楚国。尚未出发,已在秦国的楚国使臣黄歇,听说此事,怕秦国乘胜一举消灭楚国,于是紧急上书秦昭王……秦昭王听从了黄歇的意见,令白起停止行动,辞谢了韩、魏两国军队,让黄歇归国,与楚国缔亲善睦邻邦交条约。
叙事
秦伐魏韩,使韩、魏两国在武力威慑下听命于秦国。之后,秦昭王命武安君白起率兵,与魏、韩一起攻打楚国。将要出兵之际,楚国的使臣左徒黄歇来到了秦国。黄歇恐秦国乘国极度衰弱之时一举灭楚,便上书秦昭王陈述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。此信的原文是:
臣闻物至则反,冬、夏是也;致至则危,累棋是也。今大国之地,偏天下有其二垂,此从生民以来,万乘之地未尝有也。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,以绝从亲之要。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,盛桥以其地入秦,是王不用甲,不信威,而得百里之地,王可谓能矣!王又举甲而攻魏,杜大梁之门,举河内,拔燕、酸枣、虚、桃,入邢,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,王之功亦多矣!王休甲息众,二年而后复之,又并蒲、衍、首、垣以临仁、平丘,黄、济阳婴城而魏氏服。王又割濮磨之北,注齐、秦之要,绝楚、赵之脊,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,王之威亦单矣!王若能保功守威,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,使无后患,三王不足四,五伯不足六也!王若负人徒之众,仗兵革之强,乘毁魏之威,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,臣恐其有后患也。诗曰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易曰: “狐涉水,濡其尾。”此言始之易,终之难也。昔吴之信越也,从而伐齐,既胜齐人于艾陵,还为越禽于三江之浦。智氏之信韩、魏也,从而伐赵,攻晋阳城,胜有日矣,韩、魏叛之,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。今王妒楚之不毁,而忘毁楚之强韩、魏也,臣为王虑而不取也。夫楚国,援也;邻国,敌也。今王信韩、魏之善王,此正吴之信越也,臣恐韩、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。何则?王无重世之德于韩、魏而有累世之怨焉。夫韩、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将十世矣,故韩、魏之不亡,秦社稷之忧也。今王资之与攻楚,不亦过乎!且攻楚将恶出兵?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、魏乎?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。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、魏,必攻随水右壤,此皆广川、大水、山林、溪谷,不食之地。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。且王攻楚之日,四国必悉起兵而应王。秦、楚之兵构而不离;魏氏将出而攻留、方舆、铚、湖陵、砀、萧、相,故宋必尽,齐人南面攻楚,泗上必举。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。如此,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、魏矣。臣为王虑,莫若善楚。秦、楚合而为一以临韩,韩必敛手而朝,王施以东山之险,带以曲河之利,韩必为关内之侯。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,梁氏寒心,许、鄢陵婴城而上蔡、召陵不往来也。如此,魏亦关内侯矣。大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,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。王之地一经两海,要约天下,是燕、赵无齐、楚,齐、楚无燕、赵也。然后危动燕、赵,直摇齐、楚,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。
秦昭王看了这封信,为黄歇之言所感动,令白起停止行动,辞谢了韩、魏两国军队,让黄歇归国,并遣使与楚国缔结亲善睦邻邦交条约。
读后随笔
一纸“千言书”,战退“百万兵”。用样的话来赞扬黄歇并不为过。黄歇(?—公元前238年),战国时“四公子”之一,在楚国官至左徒、太傅、令尹(宰相),又被封为春申君。黄歇乃古黄国国君后裔,出生于黄国故地(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),幼年父母双亡,沦为遗孤,在黄姓“众亲院”长大。他早年勤奋好学,忍饥苦读,学有所长。成年后,娶申氏为妻,婚后生子,又周游交友,增长知识才干。回到楚国,恰逢老太傅助楚顷襄王平定子兰、郑袖之乱。楚顷襄王三请黄歇,官拜左徒。不久,秦联合韩、魏欲攻楚,正在秦国访友的黄歇挺身而出,仗义直言,写下千言书交给秦昭王,说服昭王撤军,使楚国免遭灭顶之灾。黄歇的“千言书”,之所以能打动秦昭王,是因为它有根有据、入情入理,切中要害,从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。
“千言书”的特点之一,在道理上说得很深。黄歇说:物及必反,冬与夏交替即是如此;极端则危,垒棋子即是如此。秦国现在的强大,是拥有万乘车马的大国从未达到的,大王您南征北战,可谓战功累累、威名赫赫。但物不可过及,过及必反;事不可做绝,做绝必危,应该适可而止,收敛继续进攻的雄心,而在领土上广施仁义,消除后患。那么,大王的功业绝不止是三代圣王之后第四个、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个!如果您倚仗自己的强大,只想以武力使天下各国君主都向您俯首称臣,我担心您会引来后患。
“千言书”的特点之二,在史事上说得很透。黄歇说,《诗经》云:“常见善始,少见善终”;《易经》中有这样的话:“小狐渡水,尾部浸湿”。这都是指开始好,结束不好。当年吴王听信越国出兵攻齐,可是在战胜齐国后,回来却被越王在三江之滨擒杀;智伯瑶信任韩、魏两家,联合进攻赵家,胜利指日可待,韩、魏两家却突然反叛,智伯瑶最终在凿台之下被杀。如今,大王嫉恨楚国尚未灭亡,信任韩、魏两国,臣下我在您的做法不可取而忧虑。
“千言书”的特点之三,在利益上说得很实。黄歇在陈述秦、楚两家交好的利益所在时,更是直来直去,实实在在,没有任何装作虚假。黄歇说:秦国长期攻打韩、魏,韩、魏与秦有十世之深怨,韩、魏不亡,是秦社稷之忧。秦不灭韩、魏而反之攻楚是个大错。秦、楚两国兵交不解,魏国必乘机攻占宋国的全部土地,齐国必然攻占泗水地区,使齐、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。为秦国打算,最好是和楚国联合,攻灭韩、魏,进而夺取齐国的南部地区,隔断燕、赵与齐、楚之间的联系,然后击燕、赵,攻齐、楚,不用费大力,便可使四国归服。
秦、楚议和后,黄歇又以太傅身份随太子熊完入秦为质十年,他在秦国结交了权臣范睢,最终设计太子回楚嗣位,因功受封淮北十二县,官拜令尹,被封为春申君,执掌楚国军政大权。可是黄歇到了晚年,虽然身体不错,但听不进下士意见,却变得执迷不悟起来,最终酿成悲剧。据《史记•春申君列传》记载,公元前238年,楚考烈王身患病重,黄歇忙于处理国事。可楚国国舅李园却趁机暗中豢养刺客,准备刺杀黄歇,图谋取而代之黄歇的令尹。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这一消息,提醒黄歇注意警惕李园的动向,但黄歇不理会朱英的警示,执迷不悟地以“凶”为“吉”,不相信一向谦恭软弱的李园会谋杀自己。十七天后,考烈王去世,李园果然抢先进入王宫,在棘门伏下刺客,乘黄歇入宫奔丧之机,当即刺死黄歇,斩其头,投之棘门之外。同年,新君主即位,是为楚幽王,李园被任命为令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