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人137.至心将相羊祜

(2016-05-05 06:18:41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将相篇之四十八读文】

原文:徙封钜平侯羊祜为城南郡侯,祜固辞不受。祜每拜官爵,常多避让,至心素者,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。祜历事二世,职典枢要,凡谋议损益,皆焚其草,世莫得闻;所进达之人皆不知所由。常曰:“拜官公朝,谢恩私门,吾所不敢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80卷)

译文:晋武帝咸宁三年(公元277)钜平侯羊祜改封为南城郡侯,羊祜坚持推辞不接受。羊祜每当被授予官职和爵位时,经常躲避辞让,他的至诚之心一贯有名,所以他被特许不接受所分封的官爵。羊祜经历了两代帝王,他一直掌管关键重要的部门,凡是他参与谋划商议的事情,不管利弊,他都把草稿烧掉,世上没有人能够知道。被羊祜举荐而作官的人,自己都不知道是由谁推举的。羊祜常说:“朝廷里被授予官职,却让别人向你个人谢恩,这是我所不敢做的事”。

简介:羊祜(公元221278),西晋吏将。字叔子,泰山南城(今山东费县西南)人。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,参与司马昭的机密。晋武帝代魏后,与武帝筹划灭吴。泰始五年(公元269)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,出镇襄阳。在镇十年,开屯田,储军粮,积极做好备战准备。屡次请出兵灭吴,未能实现。临终,举杜预自代。不久病卒。

【读后随笔】

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的这三句话的意思是:道德修养很深的“至人”,能达到忘我的境界;精神世界很宽的“神人”,心目中没有功名利禄;思想境界很高的“圣人”,从不去追求名誉地位。

三种人:“至人”、“神人”、“圣人”;三样无:“无己”、“无功”、“无名”。羊祜属于何种人,暂且不去评说,但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“至心”,似乎既属“无己”,又属“无功”,还属“无名”。

羊祜以“至心”著称。他当过将军,也任过相国,不论在什么岗位上,走到哪里,至诚之心常在。他功劳很大,可对封爵却“固辞不受”、“常多避让”;他办事很多,从不记在自己的帐上,“皆焚其草,世莫得闻”;他推举做官的人不少,从不表露是自己所为,最终那些为官者“皆不知所由”。也就是说,羊祜从政,坚持自己的“至心”:不图名,不居功,不自夸。

羊祜还有更特别之处,令人深感惊讶。他在带兵镇守边关时,不仅“至心”于己方,而且也“至心”于敌方。在羊祜看来,与敌作战也得尊重对方,讲究人性人格。晋武帝泰始八年(公元272年),他领兵与吴军作战中,致力于“德信”使吴人归顺,开战约定时间,“不为掩袭之计”;打仗不取所得,割人谷子,“送绢偿之”。他与吴将陆抗常以诚心相待,“抗遗祜酒,祜饮之不疑;抗疾,求药于祜,祜以成药与之,抗即服之”。在羊祜的心战下,陆抗服输了,陆抗说:“彼专为德,我专为暴,是不战自服也。”由此可见,羊祜从军有道,他的军队不仅成为至战之师,而且还成为至心之师。

请看《资治通鉴》第79卷有关羊祜“至心安边”的一段文字记载:

羊祜从江陵回来以后,致力于整治道德信义以使吴人归顺。每次与吴国交战,都要约定日期才开战,不做乘其不备、突然袭击的打算。将帅当中有要献诡诈计谋的人,羊祜总是给他喝醇厚的美酒,使他酒醉不能说话。羊祜的军队外出在吴境内行走,割谷子做口粮,全都记下所取的数量,然后送去绢偿还。每次与部众在长江、沔水一带打猎,经常只限于晋的领地,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所杀伤而后被晋兵所得,都要送还吴人。于是吴国边境的百姓对羊祜心悦诚服。羊祜与陆抗在边境相对,双方的使者常奉命相互来往,陆抗送给羊祜的酒,羊祜喝起来从不生疑;“陆抗病了,向羊祜求药,羊祜把成药送给他,陆抗也马上就服下。许多人谏阻陆抗,陆抗说:“怎么会有用毒酒杀人的羊祜?”陆抗对守边的士兵说:“别人专门行恩惠,我们专门做恶,这就等于不战而自己就屈服了。现在双方各自保住疆界就可以了,我们不要再想占小便宜。”吴主听说双方边境交往和谐,就以此事责难陆抗,陆抗说:“一邑一乡都不可以不讲信义,更何况大国呢!我如果不这样做,正是彰显了羊祜的恩惠,对羊祜毫无损伤。”

晋武帝咸宁四年(公元278年)十一月,“至心”功臣羊祜去世,晋武帝哭得特别哀丧。这天,天气非常寒冷,武帝流下的鼻涕眼泪沾湿了胡须,立即结成了冰。百姓为羊祜罢市而哭丧,并在岘山上建庙立碑纪念他。就连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们也为羊祜的死而流泪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