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37.扼吭夺相
(2016-05-07 04:51:43)
标签:
文化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扼其吭而夺之耳
【臣光曰之七读文】
原文:穰侯援立昭王,除其灾害;荐白起为将,南取鄢、郢,东属地于齐,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,秦益强大者,穰侯之功也。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,亦未至尽如范睢之言。若睢者,亦非能为秦忠谋,直欲得穰侯之处,故扼其吭而夺之耳。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,失舅甥之恩。要之,睢真倾危之士哉!(《资治通鉴》第5卷)
译文:穰侯魏冉拥立秦昭王,为昭王消除隐患威胁;保举白起为大将军,向南攻取鄢、郢两城,向东开拓地界到齐国,使各国向秦国俯首称臣。秦国能够更加强大,都是穰侯的功劳。虽然他恣意专权、骄傲贪婪足以惹祸上身,但也没有到范睢说的那种地步。而范睢这个人并不能忠心为秦国谋划,就是想得到穰侯的位置,所以才扼住他的喉咙予以抢夺。于是使秦王断绝了母子的情义,失去了舅甥间恩爱。总之,范睢真是个颠覆他人的能手。
摘句:“扼其吭而夺之耳”,其意是说,扼住他人的喉咙予以抢夺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扼其吭而夺之耳”,是司马光在评论范睢颠覆穰侯魏冉相位的一句话。其意是说,扼住穰侯的喉咙而夺取他的相位,实际是扼吭夺相。这里,扼吭是手段;夺相则是目的。从语义上说,比喻扼住他人的喉咙抢夺想要抢夺的东西。由于此语比喻形象贴切,后来有“扼吭夺食”的出现,本意是扼住喉咙、夺走吃的东西,喻义是使人陷入绝境。
“扼吭夺相”中的被扼者是穰侯。穰侯,名叫魏冉,战国时秦国政治家。他是宣太后的弟弟,秦昭王的舅舅。原是楚国人,跟随姐姐宣太后至秦国,早在秦惠王时,姐姐为秦惠王妾,他就在秦国任职用事。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无子,诸兄弟争位。魏冉实力较大,拥立他的外甥秦昭王,并清除了争位对手。秦昭王即位之初,由其母宣太后当权,魏冉为相国,史称“王少,宣太后自治事,任魏冉为政,威震秦国”。期间,魏冉保荐白起为大将军,先后战胜三晋、齐、楚等国,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、楚国的黔中和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。由此说来,穰侯在秦国功劳很大,“秦益强大者,穰侯之功也”。
“扼吭夺相”中的扼者是范睢。范睢,是魏国人,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谋略家。他来到秦国想通过变革让秦更加强大,为了实现这一政治抱负,范睢在取得秦昭王的信任后,以理顺朝纲、集中权力之名,来谋取穰侯的相位。范睢对昭王说:“现在秦国自有官位者直至封疆大吏,再到大王您的左右随从,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。我看到大王孤孤零零地在朝廷上,真为您万分担忧。”秦王听后深以为然,于是毅然废黜太后专权,把穰侯魏冉等人驱逐到关外去,同时任用范睢为丞相,封为应侯。司马光认为:“范睢真是个颠覆他人的能手!”
“扼吭夺相”作为语句运用,与“扼吭夺食”有同等效应。“扼吭夺食”是句成语,它出自《元史·陈祖仁传》。原文是:“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,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,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,以速其毙乎?”大意是:想要驱赶疲劳的百姓,让他们去服沉重的劳役,让他们的农事废弛而田园荒芜,这等同扼住他们的喉咙,夺取他们的食物,让他们快快去死有什么分别呢?其成语解释是,扼住喉咙,夺去食物,比喻使人处于绝境。“扼吭夺相”也是如此,扼住喉咙,夺去相位,比喻逼人至绝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