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34.仁义之利
(2016-04-28 05:39:22)
标签:
文化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,不仁者不知也
【臣光曰之四读文】
原文:子思、孟子之言,一也。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,不仁者不知也。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,所与言之人异故也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卷)
译文:子思、孟子的话,都是说得一样的。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益,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。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,闭口不谈论利益,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。
摘句:“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,不仁者不知也”,意思是说,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益,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。
【读后随笔】
这是在评论子思、孟子所说的话。谈到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是什么?子思认为是“利益”;孟子认为是“仁义”。“利益”与“仁义”自然是不同的。可是,司马光则认为二者所言“一也”。他评论说:“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,不仁者不知也。”其意是说,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益,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。因为子思与孟子都是仁义之人,仁义之人不论是说仁义还是说利益,都是一样的。故此“子思、孟子之言,一也”。
子思(?—公元前402年)名孔伋,字子思,儒家重要人物。孔子嫡孙,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。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,孔子的学说由曾参传子思,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。后人把子思、孟子并称思孟学派。子思上承曾参,下启孟子,在孔孟之道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孟子(公元前372—前289年),名轲,字子舆,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重要代表人物。战国中期邹国(今山东邹县东南)人,孔子学说的继承者,他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,著有《孟子》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被称为“亚圣”,与孔子合称“孔孟”。
早在孟子拜子思为师时,曾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。子思告诉说:“叫他们先得到利益。”孟子问道:“贤德的人教育百姓,只谈仁义就够了,何必要说利益?”子思说:“仁义本是最大的利益!上官不仁,则下属无法安分;上官不义,则下属也尔虞我诈,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。所以《易经》中说:‘利,就是义的完美体现。’又说:‘获得利就是安顿人民,就是弘扬道德。’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。”
周显王三十三年(公元前336年),孟子求见魏惠王,惠王问:“你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?”孟子说:“君主何必张口就要利益,有了仁义就足够了!如果君主只说为国要利益,大夫只说为家要利益,士民只说为己要利益,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,那么国家就危险了。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,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。”魏惠王点头说:“对。”
由此可知,子思、孟子在相通的概念中有不同的说法,其原因是谈话的对象不同。子思面对的是孟子,而孟子面对的是魏惠王。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,张口就要利益,重利益轻仁义,乃至以利益否仁义,是非常危险的。此时,孟子用“仁义”来矫正魏惠王的片面倾向,是完全必要的,也是“先圣”的高明之所在。当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,尤其是在利益倾向掩盖仁义倾向的情况下,很有必要直接宣扬仁义。“仁义本是最大的利益”,与其片面地讲利益,不如立足于厚仁重义,多一些仁爱之心,让世界变得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