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事132.完璧归赵

(2016-04-21 05:09:53)
标签:

文化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周纪篇之五十九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83年)。地点:秦宫章台(旧址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)。人物:蔺相如、秦昭王、赵惠文王。古事:赵国大夫蔺相如受赵惠文王之命,带着宝玉和氏璧去秦国换取十五座城邑,见秦昭王没有诚意,便凭着自己的勇敢与机智,终于使和氏璧完好回归赵国。史称“完璧归赵”。

读文

原文:赵王得楚和氏璧,秦昭王欲之,请易以十五城。赵王欲勿与,畏秦强;欲与之,恐见欺。以问蔺相如,对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,曲在我矣。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,则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。臣愿奉璧而往;使秦城不入,臣请完璧而归之!”赵王遣之。相如至秦,秦王无意偿赵城。相如乃以诈给秦王,复取璧,遣从者怀之,间行归赵,而以身待命于秦。秦王以为贤而弗诛,礼而归之。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四》 公元前283年)

译文:赵国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,秦昭王想要,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。赵王想不给他,又畏惧秦国的强大;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。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。蔺相如回答说:“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,是我们理屈。而我们给他宝玉,他不给我们城,是他们理屈。衡量两种办法,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。我愿护持宝玉前去,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,我一定能完璧归赵。”赵王便派他前往。蔺相如到了秦国,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,就哄骗秦王,取回和氏璧,派随从藏在怀中,从小道潜回赵国,而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处置。无奈之际,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,不但不杀他,反而以礼相待,送他回国。蔺相如回到赵国,赵王封他为上大夫。

叙事

《史记•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载,赵惠文王时期,赵国得到了一块楚国已丢失50多年的名贵宝玉“和氏璧”。秦昭王听说这件事,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亲笔信,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“和氏璧”。赵王看信后与大臣们商量: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,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邑,白白地受欺骗;不想给呢,又怕秦军马上来攻打。如何解决始终没有拿出办法,想找一个使者到秦国去回复,也未能找到。后来,在宦官缪贤的推荐下,赵王召见了大夫蔺相如。蔺相如对赵王说:“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,臣愿意捧护和氏璧前往出使。城邑归属赵国了,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;城邑不能归赵国,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。”这样,赵王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,西行入秦。

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,蔺相如捧璧献给秦王。秦王大喜,把宝璧递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,左右看后高呼万岁。蔺相如这才看出秦王根本没有交换之意,便走上前去对秦王说:“璧上有个小红斑,让我指给大王看。”秦王赶紧叫人把交给相如,蔺相如拿着璧往后退几步,身子靠在柱子上,怒发冲冠,对秦王说:“大王您想得到宝璧,派人送信给赵王,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,都说:‘秦国贪得无厌,倚仗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,所谓交换城邑是不可能的事。’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。我认为平民的交往尚且讲诚信,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呢!为一块璧玉就让强大的秦国不高兴,也是不应该的。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,派我捧着宝璧,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。为什么要这样?因为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示敬意呀。如今我来到贵国,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,礼节非常傲慢,您拿到宝璧后,传给姬妾们随意观看,这等于在戏弄我。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国十五城的诚意,所以我要收回宝璧。大王一定要逼我,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撞碎!”秦王怕他真做出这等事来,便向他道歉,求他不要如此,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,指点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。

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演戏,实际上是不可能给赵国城邑的,就暗自想出另一应对计谋。他对秦王说:“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,赵王惧怕贵国,不敢不奉献出来。赵王送璧之前,斋戒了五天,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,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,我才敢献上宝璧。”秦王考虑到此事,毕竟不可强力夺取,就答应斋戒五天的要求,并让蔺相如住在高级的广成宾馆。此时,蔺相如认为,秦王虽然答应斋戒,但指定是背约不给城邑的。当即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,怀中藏好宝璧,从小路逃出,把和氏璧送回赵国。

秦王斋戒五天后,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,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。蔺相如镇定自若地来到殿堂上,他对秦王说:“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主,从没有一个信守盟约的,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,所以派人带着宝璧,从小路已经回到了赵国。现在的情况是秦强赵弱,大王可派一位使者到赵国,即可将宝璧领回来。不过条件是,秦国应该先把十五座邑割让给赵国。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,赵国不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。我知道我已冒犯了大王应受死罪,我情愿下油锅被烹,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核计好这件事。”

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,并有惊怪之声。有侍从准备把蔺相如拉下去处置,秦王趁机说:“如今杀了蔺相如,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,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,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,放他回国,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玉而欺骗我秦国吗?”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,办完大典后让他回到赵国。赵王对蔺相如不辱使命、完璧归赵,大加赞赏,并加封其为上大夫。

读后随笔

围绕“和氏璧”,在秦国与赵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,实际上是一次争夺与反争夺的较量。当时论实力,秦国是“七雄”中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,赵国仍为二等强国。按理说,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,秦国以十五城交换为幌子,行争夺和氏璧之实,完全是可以得逞的。然而,处于弱势的赵国凭借大夫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,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争夺,最终获得了“完璧归赵”的胜利。完璧归赵给人的启示是,以弱制强还有一门重要的武器,那就是勇敢与机智。同时,从另一角度警示后人,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,不管是争夺还是反争夺,都有责任保护而不是毁坏历史文物。

完璧归赵中的“璧”,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物呢?史籍记载,它称之为“和氏璧”。据传,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的一块璞玉。卞和将璧献给楚厉王,经玉工辨识为石头,因犯欺君之罪断卞和左足。后楚武王即位,卞和又献此玉,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。楚文王即位,卞和抱玉,哭于荆山下。文王派人给以关怀,并使人剖璞,果是稀世真玉。故命名为“和氏璧”,简称“和璧”。此后,“和氏璧”被誉为“天下共传奇宝”。

和氏璧原本是楚国的国宝。楚威王时,相国昭阳灭越有功,王以和氏璧赐之。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。期间,有人大呼:“渊中有大鱼!”众人离室临渊观鱼,回席后和氏璧不翼而飞。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,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。张仪受此凌辱,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、再入秦,后拜为秦相。数十年后,赵国太监缪贤在市上以五百金购得此璧,随即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。接着,便有勇敢与机智相融合的千古绝唱——完璧归赵。此后,无人再提以城换璧之事。《史记•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说:“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”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,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,表明和氏璧一直藏于赵国。又过去了数十年,公元前228年秦灭赵,和氏璧终落入秦国手中。旋天下一统,嬴政称始皇帝,命丞相李斯书写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字,由著名玉匠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,雕琢为玉玺,称之为传国玺。

传国玺,又称传国玉玺。它就材于和氏之璧,已成为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,是国家权力的象征。其样式为方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,正面刻有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字。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,奉若奇珍,国之重器也。自是,其随江山易主,辗转于神州赤县千余年。刘邦灭秦,子婴跪捧传国玺献于汉,成为“汉传国玺”。汉哀帝刘欣病死,幼帝登基,国玺由皇太后代管。王莽篡位自立前,派堂弟逼皇太后交玺,她气得将它掷于地,砸掉一角,莽令玉匠用黄金补之。王莽兵败被杀,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国玺,献于更始帝刘玄。赤眉军杀刘玄,国玺传至汉光武帝刘秀。汉献帝时,孙坚得此玺,后被袁术所夺。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,国玺重归汉室。司马炎称帝后,国玺归晋。南朝时,国玺历经宋、齐、梁、陈四代更迭。隋一统华夏,国玺遂入隋宫。隋亡,萧后携国玺遁入突厥。唐贞观四年(公元630年),李靖率军讨伐突厥,萧后背突厥而返归中原,国玺归于李唐,唐太宗龙颜大悦。唐末,朱全忠废唐哀帝,夺得此玺,建后梁。后梁被灭建后唐,此玺归后唐。公元936年,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,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,传国玉玺就此失踪。可见,由和氏璧加工而成的传国玉玺,历经风风雨雨,数隐数现,最终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实在叫人叹息与遗憾。

然而,令人欣慰的是,和氏璧随着完璧归赵作为成语,永存人间。联系实际生活,人们将这句成语泛化为,把原物完好无损归还本人,从而广为运用,渗透人心。明•汪廷讷《种玉记》第十五出促晤:“再休思重回兰房,那虏骑如云不可当。便得个完璧归赵也,怕花貌老风霜。”清•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第一卷:“女故无利心,只求伪饰外观,终当完璧归赵耳。”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