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132.折节宽将周瑜
(2016-04-20 06:36:23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将相篇之四十三读文】
原文:周瑜还江陵为行装,于道病困,与权笺曰:“修短命矣,诚不足惜;但恨微志未展,不复奉教命耳。方今曹操在北,疆场未静;刘备寄寓,有似养虎;天下之事,未知终始,此朝士旰食之秋,至尊垂虑之日也。鲁肃忠烈,临事不苟,可以代瑜。傥所言可采,瑜死不朽矣!”卒于巴丘。权闻之哀恸,曰:“公瑾有王佐之资,今忽短命,孤何赖哉!”自迎其丧于芜湖。瑜有一女、二男,权为长子登娶其女;以其男循为骑都尉,妻以女;胤为兴业都尉,妻以宗女。初,瑜见友于孙策,太夫人又使权以兄奉之。是时权位为将军,诸将、宾客为礼尚简,而瑜独先尽敬,便执臣节。程普颇以年长,数陵侮瑜,瑜折节下之,终不与校。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,乃告人曰:“与周公瑾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66卷)
译文:汉献帝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周瑜回到江陵整理行装,在途中病势沉重,上书给孙权说:“人寿的长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,实在不足惋惜。我只恨心中的微小志愿尚未实现,再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了。现在,曹操在北方,疆界并没有平静;刘备寄居在荆州,好象是在家里养了一只老虎。天下的大局,还在动荡不定,这正是大臣和将士们奋发忘食之日,也是您思虑运筹之时。鲁肃为人忠烈,临事不苟,可以接替我的职务。假如我的建议有可以采纳的地方,我就虽死不朽了。”周瑜于巴丘去世。孙权得到消息后,十分悲痛,大哭着说:“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,现在忽然短命而死,我依靠谁呢?”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周瑜的灵柩。周瑜有一个女儿、两个儿子,孙权为自己的大儿子孙登娶周瑜的女儿为妻;任命周瑜的儿子周循为骑都尉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;又任命周瑜的另一个儿子周胤为兴业都尉,把自己宗族的一个姑娘嫁给他。起初,周瑜是孙策的朋友,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又曾让孙权把周瑜当作兄长来尊敬。当时,孙权的职位只是讨虏将军,部下将领与宾客们对他的礼节还较为简单,而只有周瑜带头,以极其恭敬的臣属礼节拜见孙权。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,多次凌辱周瑜,周瑜宽容忍让,始终不与程普计较。后来,程普受到感动,对周瑜十分佩服、敬重,与周瑜的关系非常亲近,于是程普告诉别人说:“与周公瑾交往,好象喝下厚味的美酒,不知不觉就已沉醉。”
简介:周瑜(公元175—210年),三国吴国名将。字公瑾,庐江舒县(今安徽舒城)人,出身士族。少与孙策为友。后归策,为建威中郎将,助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。策死后,与张昭同辅孙权,任前部大都督。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,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。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病逝,终年36岁。
【读后随笔】
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折节、洒脱的将军。所谓“折节”,有宽容之意,即宽容地对待人与事。小说家把他描绘成心胸狭窄、容不得人的人,实在是一种偏见、一种虚构。应该讨回公道,还历史一个真实。周瑜之死不是生气所致。从上面那段记载中可以看出,周瑜在病死前,头脑清晰、心胸开阔,想的是东吴大业,毫无个人私利之意。
周瑜平时常以宽容服从。老将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、战功多,瞧不起年轻的周瑜,并多次凌辱周瑜,“瑜折节下之,终不与校”。也就是说,周瑜很大度从不与程普计较,最后使程普受到感动,对周瑜十分敬重、佩服,与周瑜的关系非常亲近。程普感慨地对别人说:“与周公瑾共事,好象喝下厚味的美酒,不知不觉就已沉醉。”
周瑜一生跟随孙氏,心胸开阔,不计个人得失,屡建战功。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年仅23岁的他,在孙策麾下出任建威中郎将,后升任中护军,率兵袭得皖城(今安徽潜山),随即领兵进攻刘表部将黄祖后,取得豫章(今江西南昌东),并镇守巴丘(今江西峡江)。孙策战死后,他诚心与长史张昭等人共辅孙权,稳稳地占据江南。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他联合刘备军,虚心采用黄盖火攻计,在赤壁大败曹操。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他还回京口,亲自向孙权献计:乘曹操新败不敢南进之机,发兵取蜀地,扩大吴国地盘。周瑜的忠心妙计,得到了孙权赞许。
应该说,在宋代之前,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的。著名的大诗人苏轼在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,对周瑜大加赞颂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”、“遥想公瑾(周瑜)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”,表现了诗人对周瑜这位历史英雄的敬仰。只是到了元代以后,尤其是到了《三国演义》成书时,为了突出颂扬刘备和诸葛亮的作用,将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的陪衬人物。还个公道吧,周瑜是个“折节之下”的从容宽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