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31.燕报齐仇
(2016-04-18 06:12:24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五十八】时间:战国后期(公元前284年)。地点:齐国(今山东境)。人物:乐毅、燕昭王、齐湣王等。古事:燕昭王为报齐侵燕之仇,在卧薪尝胆、励精图治二十八年之后,拜乐毅为上将军,率兵在济水之西(今山东高唐、聊城一带)大败齐军,随后攻破齐都、占据齐国七十余城。简称“燕报齐仇”。
读文
原文:燕王悉起兵,以乐毅为上将军。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帅会之。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,乐毅并将秦、魏、韩、赵之兵以伐齐。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,战于济西,齐师大败。……六月之间,下齐七十余城,皆为郡县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四》 公元前284年)
译文:燕昭王调动全部兵力,以乐毅为上将军。秦国尉斯离率军队与韩、赵、魏联军也前来会合。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,乐毅统一指挥秦、魏、韩、赵大军发动进攻齐国。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人力进行抵御,双方在济水西岸大战,齐国军队大败。……六个月之内,燕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,均设立郡县治理。
叙事
公元前314年,齐国乘燕国内乱之机攻占燕都蓟(今北京境),杀死燕王哙。燕昭王即位后,决心复仇伐齐。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,燕国国势复兴。齐湣王因灭宋而加深了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。在这种背景下,燕昭王认为复仇时机已到,便联络各国合纵攻齐。公元前284年,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,统率燕、赵、韩、魏、秦联军展开军事行动。齐湣王派大军迎击联军于济水以西。联军与齐军在济水以西展开了决战。
济西之战,由于齐军连年征战,士气低落。当联军发起攻势时,齐军大败,其残部退守国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东北)。齐军主力被歼后,乐毅厚赏秦、韩两军遣其归国,令赵军北取河间(今河北献县东),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复昔日宋国之地,自率燕军向前挺进,兵不血刃地占据了齐都临淄。齐湣王见势不妙,弃都逃至莒(今山东莒县),后在那里被楚人淖齿所杀。燕军乘胜兵分五路攻取齐国各地,仅用半年时间,接连夺取齐城七十余座,只剩下莒和即墨(今山东平度东南)两城未下,齐国近乎亡国。
读后随笔
战国时期,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社会现象,似乎是“冤冤相报,以牙还牙”。当时,诸侯之间的争夺已经撕打了好几百年,结下了难以化解而又无休止的世仇。燕昭王卧薪尝胆二十八年,为的是报仇雪恨。昔日发生在燕国的惨景,如今又在齐国出现。应该说,对别人的侵略蹂躏,自己不可能不付出代价,得到应有的报应也是可想而知的事。须知,当年齐国军事占领燕国,可谓疯狂之极,不可一世。齐国君臣,决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有今日,很多情况表明他们对自己过去的侵略行径根本不作反醒。而燕国君臣,在强齐面前虽然表面装作着温顺,实则等待着有朝一日复仇,因为那种破国之恨是无法从他们从心中抹去的。
这是三十年前(公元前314年)发生的齐侵燕事件。当时燕国大乱,死亡人数达几万,百姓处在极度恐慌之中。就在这危难之际,齐国不仅不帮一把,反而加力祸害,派匡章为大将,率领国都周围五城的军队及北方的部队约十万,从渤海进发,征伐燕国。齐军在五十天内长驱直入燕都蓟(今北京市境),生擒新君主子之,并剁成肉酱;捕获老君主姬哙,并残忍杀害。齐军占领燕国大部分地区之后,由于把燕人视为蛮夷之邦,齐军士卒百般作践,四处欺凌百姓,激起滔天民愤,加之秦、魏准备出兵救燕,所以齐军只好收兵回国,并抢走了燕国许多金银财宝,从而种下了仇恨的祸根。
这是三十年后(公元前284年)发生的燕侵齐事件。大有“以牙还牙”之嫌: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,长驱直入齐都临淄,将齐湣王逼至莒被杀身亡。燕军占领了齐国除二城之外的七十城,导致齐国几致灭亡。同时,将齐国的珠玉珍宝和贵重祭器全部运回燕国。《史记•田敬仲完世家》载:“燕将乐毅入临淄,尽取齐之宝藏器。”《史记•乐毅列传》云:“乐毅攻入临淄,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。燕昭王大悦,亲至济上劳军,行赏飨士,封乐毅于昌国,号为昌国君。”
燕报齐仇,第一功臣是乐毅。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之后裔,中山国灵寿(今河北平山东北)人,因贤而好兵,为人所尊崇。闻得燕昭王尊崇本国人才郭隗、广延天下贤士,由魏至燕,时为亚卿,任以国政。燕报齐仇从决策到实施、从实施之初到最终获得成功,乐毅是不可多得的核心人物。可以说,没有乐毅,就不会有燕报齐仇之果。
乐毅是燕报齐仇的重要策划者。公元前311年,燕昭王广招贤才,励精图治,欲报破国之恨。由于燕国为辽东偏僻之国,无力单独向强齐进攻。亚卿乐毅对燕昭王说:“齐,霸国之余业也,地大人众,未易独攻也。王必欲伐之,莫如与赵及楚、魏。”并与其他谋士一起,建议燕昭王利用齐、秦、赵三强争夺宋国富庶土地的矛盾,诱齐灭宋,以此争取其他国,孤立齐国,“王若欲攻之,则举天下而图之”(《战国策•燕策二》。燕昭王采纳乐毅关于卑事齐而骄之的谋略,表面上臣服于齐,实际上暗中运作,收买齐宠臣,使齐放松对燕的戒备,而西向谋图中原,以至一步步诱导齐湣王发兵去攻灭宋国,从而进入燕国的目的圈。这也是乐毅乐见的好现象。
乐毅是燕报齐仇的积极活动者。公元前286年,齐国举兵攻灭宋国,有其西逼韩、赵、魏三晋,吞并周室,取代周天子之势。各诸侯国为了自保,纷纷起来反齐。燕国多年来所追求的陷齐于孤危的形势出现了。此时,乐毅在外交上积极开展活动。他曾经在赵国做过官,在那里有很深的人脉关系,于是专程赵,与赵定合纵之约,并促使赵国劝说秦国伐齐。在秦国的带头下,各国都争合纵,与燕国共谋伐齐了。到公元前284年,秦昭王与魏昭王在宜阳(今河南宜阳西)相会,与韩厘王在新城(今河南伊川南)相会。燕昭王也入赵见赵惠文王再度订约,天下合纵攻齐的活动便顺利完成。在此过程中,乐毅功不可没。
乐毅是燕报齐仇的军事统领者。济西之战,齐军大败,是乐毅统帅燕、赵、韩、魏、秦联军所取得战绩,展示了乐毅在军事上的指挥才能。乐毅在军事攻齐复仇的战绩还在后头。当乐毅单独率领燕军临淄后,一面休整军队,一面争取人心。他用官爵和表彰的手法笼络齐国有号召力的人物,同时减轻赋税,废止齐湣王的残暴法令,取得了“齐民喜悦”的成效。接着,分兵五路攻取全齐:遣左军渡胶水(今山东胶莱河)攻取胶东、东莱(今山东半岛);右军沿济水进屯阿(今山东阳谷东北)、鄄(今山东鄄城北)以接应魏军;前军沿泰山以东至海,攻取琅琊(今山东沂南、日照至琅琊台)一带地区;后军沿北海(今山东临淄东北沿海一带)攻取千乘(今山东高青东北)一带地区;中军占领临淄,以镇守齐都。在乐毅的指挥下,燕军以破竹之势,仅在半年之内连续攻占七十余城,除莒和即墨之外,齐地几乎都顺服于燕国。可以说,燕国的军事复仇行动,取得了空前的大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