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29.西帝东帝
(2016-04-12 06:37:48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五十六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288年)。地点:秦都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境)、齐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境)。人物:秦昭襄王、齐湣王、苏代、吕礼等。古事: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后,齐湣王也自称东帝;齐湣王在苏代的诱导下称帝两天便放弃了东帝称号,秦昭襄王在吕礼的劝说下称帝两月也放弃了西帝称号。史称“西帝东帝”。
读文
原文:冬,十月,秦王称西帝,遣使立齐王为东帝,欲约与共伐赵。苏代自燕来,齐王曰:“秦使魏冉致帝,子以为如何?”对曰:“愿王受之而勿称也。秦称之,天下安之,王乃称之,无后也。秦称之,天下恶之,王因勿称,以收天下,此大资也。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?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,发兵以伐桀宋,宋举则楚、赵、梁、卫皆惧矣。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,所谓以卑为尊也。”齐王从之,称帝二日而复归之。十二月,吕礼自齐入秦。秦王亦去帝,复称王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四》 公元前288年)
译文:周赧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288年),冬季,十月,秦昭襄王自称西帝,派遣使者建议齐湣王立为东帝,想约定两国共同进攻赵国。苏代从燕国前来,齐王便问他:“秦国派魏冉来劝我称帝,你的意见如何?”苏代回答说:“我建议大王先予以接受,但暂时不称帝。秦王称帝后,天下如果不表示反对,大王再称帝,也不算晚。秦王称帝如果遭到天下指责,大王本来就没有称帝,趁势可以收买天下人心,这是个大资本。况且进攻赵国与进攻有夏桀恶名的宋国,哪个有利呢?现在大王不如暂时放弃帝号以使天下归心,然后发兵讨伐有夏桀恶名的宋国,征服宋国后,楚、赵、魏、卫等国都会恐惧臣服。这样,我们名义上尊重秦国而让天下去憎恨秦国,正是齐国反卑为尊的计策。”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,只称帝两天便放弃了。十二月,吕礼从齐国到秦国,秦王也去掉帝号,仍旧称王。
叙事
西周时,王是君主的最高称号,代表的是天子,诸侯最多只能称公。尽管当时也有楚、吴、越几个诸侯称王,那是因为这几个诸侯国地处偏远,周王朝难以控制的缘故,但并没有得到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的认可。东周时,尤其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后,周王朝已经衰落,而强大的诸侯纷纷浮出水面,以称王的形式来抬高自己,企图与周王朝并列,取得更多的话语权。周显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,齐、魏两国君主在徐州会面,互相尊称为王;周显王四十四年(公元前325年),秦国君主首次称王;周显王四十六年(公元前323年),韩、燕、赵联合称王。至此,战国七雄全部称王。
七雄争霸,并不只是停留在称王上,还要向比王更高的目标迈进。他们想到了一个比王更高的新称号,那就是“帝”,帝在王之上。到了战国中后期,七雄实力对比有了明显的变化,秦、齐已成为东西二强,秦国排位老大,齐国排行老二,赵国紧随其后,楚、燕、韩、魏落在后头。当时的战略形势是,齐国想联赵制秦,竭力压缩秦国的活动空间;秦国则在百般阻挡齐、赵联手,极力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,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于是开始在称帝上做起了文章。周赧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288年),秦昭襄王先自立西帝,遣使尊立齐湣王为东帝,相约伐赵而分其地。不久,齐湣王听从了纵横家苏代的劝说,苏代指出:东西两帝并立,天下只会尊秦而不会尊齐;如果齐国弃帝,天下就会敬齐而恨秦。齐湣王只称帝二天便去帝复王。此后,秦昭襄王在政客吕礼的劝说下,只称帝两个月也随之取消了帝号。《史记•秦本纪》云:“(秦昭襄王)十九年,王为西帝,齐为东帝,皆复去之。”
读后随笔
历史上的“西帝东帝”事件,起得快消得也快,可谓是来去匆匆。东帝只存活二天而亡,不是齐湣王不想当东帝,也不是帝这个称号不好,而是与秦并帝对齐大大不利,实则是齐湣王中了苏代的合纵之计。苏代言之凿凿,头头是道,却是耍了一个计谋。那么,苏代的“葫芦”里究竟藏的是什么“药”?有必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。
苏代,战国时期纵横家。东周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人,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。初事燕王哙,又事齐愍王,主要游说于齐、燕两国之间。还燕,遇子之之乱,复至齐、至宋。燕昭王召为上卿,此后一直为燕国说事办事。公元前314年,齐军攻占燕国,杀死燕王哙,与燕人结下了难解仇恨。燕昭王即位后,一心要报齐破国之耻,苏代则出谋划策。苏代曾与燕昭王秘商复仇策略是,使齐国“西劳于宋,南疲于楚,则齐军可败,河间可取”(《战国策•燕策一》),即齐国在攻楚攻宋遭受重大削弱之后就可以打败它。其中诱齐灭宋是问题的关键。所以,苏代从燕国来齐,当齐湣王问到称帝事,苏代说了那番暂不称帝的话,并将话题引入灭宋。苏代说:“进攻赵国与进攻有夏桀恶名的宋国,哪个有利呢?现在大王不如暂时放弃帝号以使天下归心,然后发兵讨伐有夏桀恶名的宋国,征服宋国后,楚、赵、魏、卫等国都会恐惧臣服。这样,我们名义上尊重秦国而让天下去憎恨秦国,正是齐国反卑为尊的计策。”于是,齐湣王立即废除帝号,与赵、韩、魏、楚等国合纵攻秦,再从攻宋中获益。其实,齐湣王在不知不觉地堕入苏代的圈套中。苏代这一手果是高明,既加剧了齐、秦矛盾,又达到了诱齐灭宋的目的,可谓是一箭双雕。同时,为燕国攻齐报仇打下了基础。
齐国不当东帝的缘由清楚了。那么,秦国为什么也只当二个月西帝而恢复王号呢?查阅历史,原来是一位名叫吕礼的人,在这中间起了作用。吕礼,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。先为秦国大臣,后到齐国任宰相。在秦时,因反对秦国攻打韩新城(今河南伊川西南),引起秦昭襄王不满,而逃到齐国。后在大臣周最的引荐下任齐国宰相。齐湣王十三年(公元前288年),因主张秦、齐联合被免除宰相职务,又来到了秦国。
吕礼其人,早在秦昭襄王十三年(公元前294年),他极力反对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韩国之新城(今河南伊川西南)。他认为号称“人屠”,为人极其残忍,动辄斩尽杀绝,担心新城百姓遭到屠城之劫。吕礼的反战行为,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反感,认为他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三道四,是心存不良,有意扰乱军心,其罪不可饶恕。吕礼见势不妙,便仓惶出逃至齐国。后在齐大臣周最的引荐下,齐王任命他为齐相。
六年后,吕礼冒着杀头的危险回到秦国,说是为大王(秦昭襄王)破解灭门之祸而来的。秦昭襄王接见了他,并问道:“寡人有何灭门之祸?”吕礼说:“您马上就要被诸侯讨伐了!”秦昭襄王严肃地说:“你且说来,说得有理,就放了你;说得没有理,就得问罪于你!”吕礼直言道:“劝您称帝的人,是想害您!想当年,周统一了天下,仅仅敢称王。现在远未统一,就自称为帝,必然会导致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,这不是灭门之祸么?依我之见,大王不如放弃称帝,只让齐国称帝,让天下人攻齐,到时候秦国自可坐收渔翁之利。”秦昭襄王听罢,惊得汗如雨下,随后放弃了西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