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人129.郿坞国相董卓

(2016-04-11 06:07:10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将相篇之四十读文】

原文:董卓以其弟旻为左将军,兄子璜为中军校尉,皆典兵事,宗族内外并列朝廷,卓侍妾怀抱中子皆侯,弄以金紫。卓车服僭拟天子。召呼三台,尚书以下皆自诣卓府启事。又筑坞于郿,高厚皆七丈,积谷为三十年储,自云:“事成,雄据天下;不成,守此足以毕老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60卷)

译文:汉献帝初平三年(公元192),董卓任命他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,侄子董璜为中军校尉,都执掌兵权,他的宗族及亲戚都在朝中担任大官,就连董卓侍妾刚生下的儿子也都被封为侯爵,把侯爵用的金印和紫色绶带当作玩具。董卓所乘坐的车辆和穿着的各种衣饰,都与皇帝的一样。他对尚书台、御史台、谒者台发施令,尚书以下的官员都要到董卓的太师府去汇报和请示。他又在眉县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堡垒,墙高七丈,厚也七丈。里面存有足够吃三十年的粮食。他自己说: “大事告成,可以据雄天下;如果不成,守住这里也足以终老。”

简介:董卓(?—192),东汉献帝时国相。陇西临洮(今甘肃岷县)人,字仲颖。本为凉州豪强,父董君雅,官至县尉;母封池阳君。灵帝时,任并州牧。昭宁元年(189),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专断朝政。曹操与袁绍起兵反对,他挟献帝西迁长安,自为太师。残暴专横,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,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。后为王允、吕布所杀。

【读后随笔】

董卓是东汉末期豪强地主的典型代表。他虽属残暴之徒,但却在建筑上有成就之举。“筑坞于郿”,使他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,震动了远近四方。郿坞,就是当时在眉县构筑的土堡,也叫库城。一千八百多年前,在关中大地上就筑起了如此气派的军事防御工事,不能不令人惊叹。史书将郿坞与当时的长安城等同,称之为“万岁坞”,一点也不为过。

大凡古代颇有名气的军事防御工事,一要坚固,二要有高质量的储存空间。因而,要求做到“高筑墙、广积粮”。董卓的郿坞,正具备了这样的条件。它高七丈、厚七丈,又可储存供吃30年的粮食。难怪董卓自我炫耀说:“事成,雄据天下;不成,守此足以毕老。”

董卓凶残无比、杀人成性。他曾扬言:“天下之事,岂不在我,我欲为之,谁敢不从!”率兵进入洛阳,他纵兵抢光洛阳;领兵攻入长安,他指使部属血洗长安;夺取东汉大权后,他施行割舌、砍足、挖眼、蒸煮等酷刑,动不动杀人灭族。他对部下将领言语稍有差错,就当场处死,致使人人自危。初平三年(公元192)四月,在司徒王允、吕布和尚书仆身射士孙瑞的密谋下,顺应民意,借未央殿集会醉酒之机,一举斩杀了董卓。消息一经传出,士卒高呼万岁,百姓载歌载舞,长安城内一片喜庆。

董卓被杀后,他的郿坞不仅没有帮他什么忙,反倒留下了罪恶的见证。当司徒王允命令皇甫嵩攻破郿坞后,杀了董卓之母以及妻子,并将董卓家族其他人全部杀掉。同时,没收了董卓贮存在郿坞中的黄金二三万斤、白银八九万斤以及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、奇珍异宝。试想,假如诛杀不成,反让董卓逃回他的郿坞,那就麻烦大了,肯定会给当时的社会造成更大的动乱,东汉末年的历史可能会有新的写法。不过,无论怎样变化,像董卓这号人不会有好下场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