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24.论臧三耳
(2016-03-28 06:52:43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五十一】时间:战国中后期(公元前298年)。地点:东武城(平原君封地,今山东武城西北)。人物:平原君、公孙龙、孔穿等。古事: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与孔子七代孙孔穿,在平原君的组织下,两位文人围绕“奴婢有三只耳朵”的论题,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辩论,史称“论臧三耳”。
读文
原文: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。平原君好士,食客尝数千人。有公孙龙者,善为坚白同异之辩,平原君客之。孔穿自鲁适赵,与公孙龙论臧三耳,龙甚辩析。子高弗应,俄而辞出,明日复见平原君。平原君曰:“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,先生以为何如?”对曰:“然。几能令臧三耳矣。虽然,实难!仆愿得又问于君: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,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,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,其亦从难而非者乎?”平原君无以应。明日,谓公孙龙曰:“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!其人理胜于辞;公辞胜于理,终必受诎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三》 公元前298年)
译文: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。平原君好养士,门下食客常有几千人。其中有个公孙龙,善于作“坚白同异”的辩论考证,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。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,与公孙龙辩论“奴婢有三个耳朵”的观点,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,孔穿无以对答,一会儿就告辞了。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,平原君问:“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,先生觉得如何?”回答说:“是的,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。虽然如此,毕竟不是事实。我想再请教您;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,又非事实;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,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、真实的,还是选择困难、虚假的?”平原君也哑口无言。第二天,平原君对公孙龙说:“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,他的道理胜过言辞,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,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。”
叙事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战争的日趋频繁,给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松绑的机遇,加之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,出现了“诸子蜂起”、“百家争鸣”的新格局,各种文人、不同学派纷纷著书立说,便有“诸子百家”之说。在“诸子百家”中,最重要的就是儒家、墨家、道家和法家,另外还有阴阳家、杂家、名家、纵横家等,他们代表着不同阶段集团的利益和要求,对社会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解释和主张,并且展开面对面的碰撞与辩论,促进和推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大解放、大繁荣。
公元前298年,在赵国平原君封地即东武城,上演了一出好戏,以名实为特征的大辩论拉开了帷幕:辩论的主持者是平原君;辩论的内容是关于人耳问题;正方是孔穿,从鲁国而来的辩手,辩题为奴婢长的是两只耳;反方是公孙龙,赵国辩手,辩题为“奴婢三只耳”。在辩论中,孔穿发挥自己的专长,论述自己的观点,而公孙龙辩解十分精致,孔穿无以对答,在场人都认为公孙龙“论述头头是道”,就连孔穿也认为公孙龙的论述精彩,“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”。辩论结果,主持者平原君最后裁定,二人难分胜负,因为孔穿的“道理胜过言辞”;公孙龙的“言辞胜过道理”。
读后随笔
“论臧三耳”,就是辩论“奴婢三只耳朵”,似乎是一个小题目、一件小事情,却反映出一种大背景,一个大场面,即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思想文化大解放。应该说,在当时的社会里,最有影响的是儒家,其创始者是孔子;其次是墨家,其创始人是墨子;再就是法家,其代表人物有李悝、吴起、商鞅、申不害、韩非等。似乎其他学派,尤其是公孙龙、孔穿等人还沾不上边。对他们的论述以及开展的“论臧三耳”之类的活动,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。然而,长期的战火,将这种旧格局打破了,他们也有机会崭露头角了。其实,这两位文人“辩耳”,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活动,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示,是“百家”中的一员,是“百花”里的一朵。
公孙龙(公元前320—前250年),战国时哲学家,名家代表人物。传说字子秉,赵国人,曾做平原君的门客,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。著作有《公孙龙子》。他曾与著名的名家人物惠施辩论过“坚白同异”。他的主要辩题有:“离坚白”、“白马非马”等多条。在“离坚白”辩题中认为,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有各个属性,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,眼睛看不到石之坚,只能看到石之白,因此“无坚”;手摸不到石之白,只能触及石之坚,因此“无白”。由此断言“得其白,得其坚,见与不见离,不见离,一一不相盈,故离。”简言之,就是“坚”与“白”是互相分离、各自独立的。
公孙龙在“白马非马”辩题中认为,“白马”和“马”,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,是不同的概念(“名”),不应混淆。他在《白马论》中说:“马者,所以命形也;白者,所以命色也。命色非命形也。”又说:“求马,黄、黑马皆可致;求白马,黄、黑马不可致。”按照公孙龙的意思,从内涵看,马是一种动物,白是一种颜色,白马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,而不只是一种动物;从外延看,白马也是马,黑、黄马也是马,而白马不是黑马、黄马。由此,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推出“白马非马”。
公孙龙这位历史“辩者”,适应战国时代和社会需要,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,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,有一定的贡献。但由于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,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具体同一性,不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诡辩。在“论臧三耳”中,公孙龙的论点,既有逻辑性,又有诡辩性,充分展示了他是集逻辑与诡辩于一身的哲人。
孔穿(生卒年不详),战国时鲁国人。字子高,孔箕之子,孔子七代孙,据说他活到51岁。他博学,清虚沉静,有遁世之志。楚、魏、赵三国交聘,均不就。他常与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,展开一些思想交流。在“论臧三耳”辩论中,孔穿表现也很不错,再次显示出他“清虚沉静”的一面。他在回答平原君问话时,也说得很精彩。孔穿说:“是的,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。虽然如此,毕竟不是事实。我再请教您:现在论证三只耳朵十分困难,又非事实;论证二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。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、真实的,还是选择困难、虚假的?”平原君一时也无言以对,从内心亦佩服孔穿。
孔穿因与公孙龙交往、辩论而成名。《公孙龙子》中有一则故事:孔穿很想拜公孙龙为师,但又很犹豫。一次他对公孙龙说了心里话:“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,早就想拜您为师,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。请您放弃这个说法,我就愿意做您的弟子。”“白马非马”是公孙龙的成名之作,放弃它,那他公孙龙就等于放弃公孙龙自己。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:“你的话错了,我所以出名,只是因为有白马论。要我放弃它,我就没有什么教的了。”接着,公孙龙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,说:“现在你让我放弃这个,这岂不是先来教我,而后才拜我为师么?先教我而后拜我为师,那是说不通的。”又说:“想跟我学习,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,这样即使有一百个像我这样的人,也无法做你的老师啊!”孔穿听后,再也不说什么了。
平原君主持“论臧三耳”这次思想文化交流,可谓带有官方和贵族色彩。平原君(?—公元前251年),战国时赵贵族。本名赵胜,赵武灵王之子,赵惠文王之弟,封于东武(今山东武城西北),号称平原君。任赵相,有食客数千人。与齐国孟尝君田文、魏国信陵君魏无忌、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“战国四公子”。他曾为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君主丞相。赵孝成王七年(公元前259年),秦军围困赵都邯郸(今属河北邯郸),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之久。后向魏楚取得救援,击败秦军。赵孝成王十五年(公元前251年)卒,葬于肥义之乡(今河北肥乡县)。
公孙龙曾在平原君门下为食客。平原君组织“论臧三耳”辩论,实质反映他尊重各方面人才,尊重各种文化。不论平原君的主观意愿如何,但客观上说明这位君王家族中的贵族,为当时的“百家争鸣”发挥了自己的作用。平原君一直对待公孙龙甚厚,一直对公孙龙白马论非主流文化有兴趣,同时对公孙龙在其他方面的建议,也是给予信任和采纳的。邯郸解围之后,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,“公孙龙闻之,夜驾见平原君”,认为“此甚不可。且虞卿操其两权,事成,操右券以责;事不成,以虚名德君。君必勿听也”(《史记•平原君虞卿列传》)。平原君听从了公孙龙的意见,没有接受增加封地。
齐国著名学者邹衍路过赵国,平原君特例邀请邹衍到他的封地,与公孙龙切磋切磋“白马非马”的命题。按理说,平原君在赵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,如此诚恳地发出邀请,邹衍是会接受的,没想却被拒绝了。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,他运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所创立的“五德终始说”,加之渊博的知识,广受天下诸侯 “尊礼”。不过,邹衍还是给了平原君的面子,在那个封地发表了一番颇有震撼力的讲话。
邹衍对在座的人发表演讲说:“所谓辩论,应该区别不同类型,不相侵害;排列不同观点,不相混淆;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,表明自己的观点,让别人理解,而不是困惑迷惘。如此,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胜者也能获得有益知识,这样的辩论对双方都有益处。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,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,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,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,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。那种纠缠不休,咄咄逼人,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,有害于君子风度,我邹衍不屑为之。”邹衍此言,义正辞严,铿锵有力,赢得了满堂喝彩叫好。也正是此番讲话,使平原君改变看法,此后便绌远了公孙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