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123.无过雷池一步
(2016-03-26 06:04:58)
标签:
文化历史《资治通鉴》 |
【成语源之四十三读文】
晋成帝咸和二年(公元327年)
原文:吾忧西陲,过于历阳,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93卷)
译文:我对西陲安危的忧虑,要超过对历阳苏峻的忧虑,请你不要带兵越过这个界限。
句释:“无过雷池一步”,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。
【读后随笔】
这句话的形成,有其历史渊源。东晋成帝时,庾亮任中书令,执掌朝政。为防备西夏侵犯,庾亮遣平南将军温峤驻兵江州(今江西九江)。温峤到任不久,历阳(今安徽和县)太守苏峻企图谋反,用武力夺取政权。消息传到温峤那里,温峤请求率兵进入建康(今江苏南京)卫都。庾亮收到请求后,对苏峻的力量估计不足,认为温峤不必率兵护卫都城。故写信告诫温峤“无过雷池一步”。由于庾亮的错误,致使温峤按兵不动,给苏峻攻打建康创造了机会,尽管庾亮也率军抵抗,但不敌对手,都城终于落入苏峻之手。
为了弥补“无过雷池一步”所造成的损失,庾亮投奔温峤认错,温峤也并不责怪庾亮,两人联手部署兵力,操练水军,准备与叛军决一死战。随后,庾、温率军直面打响战斗,晋军愈战愈勇,叛军节节败退。最后,温峤、庾亮等人杀死了苏峻,平定了内乱。
由此看来,最早的“无过雷池一步”,是军事上按兵不动的代名词。有考证,雷池:水名,发源于湖北黄梅县,经安徽境东流入长江。雷水在流至安徽望江县东南时,积而成池,故称雷池。“足下无过雷池一步”,完全是出自于军事上的需要,劝将军们无论怎样都不可跨过雷池。
后来在引用此话时,一般都称之为“不敢越雷池一步”,比喻做事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、范围。的确,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个“度”。“度”是事物发展的关节点,过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,由一事物变成他事物。所以,人的自制力在于把握度、“不越雷池”。孟子说:“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穷不失义,故土得己焉;达不离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古之人,得志,泽被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观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也就是说,做人要讲“度”,不得志时,不越雷池,牢记义理;得志时,也不越雷池,严守正道。此成语亦可反用。《林徽因的故事》:“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(志摩)、林(徽因)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,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