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123.烈士将军马援
(2016-03-24 06:29:41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将相篇之三十四读文】
原文:秋,九月,马援自交趾还,平陵孟冀迎劳之。援曰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,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!”冀曰:“谅!为烈士当如是矣!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43卷)
译文: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(公元44年)秋季,九月,马援从交趾返回洛阳,平陵人孟冀迎接、慰劳他。马援说:“当今匈奴,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疆,我准备请求出兵讨伐。男子汉应战死疆场,用马革裹尸,返回家乡安葬。怎么能躺在床上,死在哭泣的女人手中呢?”孟冀说:“诚然!要成为一个烈士应当如此!”
简介:马援(公元前14—公元49年),东汉初将领。字文渊,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。初为郡督邮。新莽末,为新成大尹(汉中太守)。莽败,避地凉州,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,为绥德将军。继归刘秀,屡建战功。建武十一年(35年),任陇西太守,率军击破先零羌。十七年(41年),任伏波将军。后在镇压武陵“伍溪蛮”时,病死军中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马革裹尸”,出自马援之口,后来成为一句成语。本意是:战死于沙场,只求马皮裹尸;形义是:英勇作战,献身疆场。这是马援率军为国戍边的凌云壮志,无不激励着将士们保卫边疆,英勇杀敌。同时,这也是马援一生为将、屡立战功的动力写照。孟冀赞道:“为烈士当如是矣!”
马援果然死在疆场上。建武二十四年(公元48年)七月,东汉朝廷派谒者李嵩、中山太守马成,讨伐侵扰边疆的武陵蛮人未果。62岁的马援请求出征,光武帝怜他年迈,不肯应允。马援说:“我还能够身穿铠甲,上马驰骋!”他当着光武帝的面,跨在鞍上,转身回视,以示仍可征战。光武帝笑道:“好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啊!”以示批准马援出征。他马上率四万余众进军五溪,并在途中对友人杜愔说:“我受皇恩深重,但年事已高,去日无多,总是担心不能为国而死。今日得遂所愿,我甘心快意,死也瞑目了。”第二年(公元49年)三月,马援大军到达临乡,攻破蛮兵,斩杀、俘获二千余人。当他继续进攻壶头时,不幸染上了瘟疫。不久,他在行军作战途中离开了人世。
马援也果然只得“裹尸”结果。他逝世后,受人诬告而被收回封侯。他的妻子儿女不知实情,不敢将马援的棺柩运回祖坟,便草草葬在城西。当马援的家人把自己用草绳捆在一起,到皇宫门口请罪时,才知道马援的罪名完全是捏造的。当初马援在交趾时,经常以服食薏苡仁来抵御瘴气,因此班师时载回一车供大家用。后来,这件事被诬告为马援用车载的全是珍珠犀角。本来是廉洁将却被说成贪婪者。许多人上书鸣冤,前后六次,情辞十分哀伤悲切。但马援在当时始终未能平反昭雪。
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。”此语,也是马援对自己命运结局的一种预测。马援也曾为他人命运作过种种准确的预测。司马吕种深有感触地说:“马将军真是神人啊!”作为军人的马援,有那种英勇气质,敢于作战,乐于献身。“马革裹尸还葬耳”又算得了什么?不过,他在九泉之下对自己的冤案作何感想,就不得而知了。
称马援为“烈士”将军,名副其实。所谓“烈士”,就是有远大志向的英雄。马援就是这样的一位战斗英雄。后世名人墨客对“烈士”多有尊崇点赞之意。三国·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云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晋·陆机《辩亡论》上说:“虽忠臣孤愤,烈士死节,将奚救哉?”唐·杨炯《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》载:“然后达人知足,徒兴白发之歌;烈士徇名,不受黄金之赏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