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14.秦伐魏韩
(2016-02-27 07:25:11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四十一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14年)。地点:魏••曲沃(今山西临汾市曲沃县)和韩•岸门(今河南许昌西北)。古事:秦国在向东挺进中,同时展开两场战争,一场是讨伐反叛的魏国,攻取了曲沃,迫使魏国威服;一场是进攻韩国,在岸门大败韩军,迫使韩国求和。史称“秦伐魏韩”。
读文
原文:魏人叛秦。秦人伐魏,取曲沃而归其人。又败韩于岸门,韩太子仓入质秦以和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三》 公元前314年)
译文:魏国反叛秦国,于是秦国讨伐魏国,攻占曲沃城,却将城中百姓驱归魏国。又在岸门打败韩国,韩国太子韩仓到秦国作人质,两国和好。
叙事
战国中期,秦国坚定向东挺进的战略目标,在攻义渠、灭巴蜀之后,便着意开始清除挺进中的障碍,主要是征服韩、魏两国。这两国与秦近邻,直接妨碍秦国进军中原争天下。韩、魏的地缘特点是处于东亚大陆中心,控制着东西方的水陆通道,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。在豫西走廊,西端有魏国的重镇阴晋、陕、焦、曲沃,东端有韩国的成皋、荥阳、管城;在豫北通道,西、东两端有魏国的少梁、蒲坂、皮氏、宁、共、汲,中段有魏国的上党、韩国的轵道;在豫东平原,有魏都大梁,交通便畅,无往而不利。“地四平,诸侯四通,条达辐辏,无有名山大川之阻,从郑至梁,不过百里;从陈至梁,二百余里,马驰人趋,不待倦而至”(《战国策•魏策一》)。在关中与山东的水道,由渭水入黄河,历三门、孟津,到达韩之荥阳、魏之延津;黄河中游河段两岸,多是韩、魏领土,重要渡口有陕津、武遂、河阳、白马等,荥阳是黄河与济水的分流处。韩之荥阳与魏之大梁都是总绾几条河道的枢纽。从这里出发,既可溯河而上,进入秦境,又可沿黄河、济水,到达江南。
由此看来,韩、魏的存在,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。“韩、魏塞秦之冲,而弊山东之诸侯,故夫天下之所重者,莫如韩、魏也”(苏辙《六国论》)。天下所看重的要害地区,再也没有超过韩、魏两国了。正因为秦国讨伐并征服了魏、韩,所以打开了西方与东方联系通道,为秦国东出争天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。否则,要削平六国是不可能的。
读后随笔
秦国先前也与韩、魏有过多次交战,但这次讨伐,显然有着更加深远的战略图谋。秦伐魏韩,从根本上说,旨在消灭六国,兼并天下。应该说,秦国的这一步既理性又高明。而当时的魏、韩、赵、齐、楚、燕六国是否看到了这一点。从后来六国一个个被秦灭亡的事实看,很可能没有看出秦国的企图。如果早知如此,六国何不诚心联合起来,粉碎秦国的企图和阴谋呢?不过,历史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。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,确立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关系,经济、军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,加之他们的战略战术对头,所以秦灭六国、统一天下之势不可逆转。
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辙,被誉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借史立论、以古鉴今,写了一篇《六国论》。文章中,他评论齐、楚、燕、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、魏,合纵抗秦,暗喻北宋王朝前线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。读一读苏辙的《六国论》,你就会更加明白秦国为何要威服韩、魏。
“尝读六国世家,窃怪天下之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众,发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于死亡。常为之深思远虑,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,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,而见利之浅,且不知天下之势也。”
这是《六国论》的开头段。大意是:我读过《史记》中六国世家,内心里感到奇怪的是,天下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的土地,十倍于秦的军队,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,最后竟然免不了灭亡。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作更深远的思考,认为这里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计策,因此总是怪罪当时六国的一些谋臣,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,图谋利益又是那么的肤浅,而且全然不了解天下的形势啊。
“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,不在齐、楚、燕、赵也,而在韩、魏之郊;诸侯之所以与秦争天下者,不在齐、楚、燕、赵也,而在韩、魏之野。秦之有韩、魏,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。韩、魏塞秦之冲,而弊山东之诸侯,故夫天下之所重者,莫如韩、魏也。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,商鞅用于秦而收魏,昭王未得韩、魏之心,而出兵以攻齐之刚、寿,而范睢以为忧。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。”
第二自然段的大概意思是: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,并不是放在齐、楚、燕、赵地区,而是放在韩、魏区域;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,也不是放在齐、楚、燕、赵地区,而是放在韩、魏的区域。对秦国来说,韩、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一样。韩、魏两国阻碍着秦国的往来要道,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诸侯国,所以天下格外看重的地区,再也没有比得上韩、魏两国了。从前范睢在秦国受到重用时,就建议征服韩国;商鞅受到秦国重用时,就建议征服魏国。秦昭王没有得到韩、魏的归心以前,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、寿地区,范睢把这看作是值得十分担忧的事情。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,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。
“秦之用兵于燕、赵,秦之危事也。越韩过魏,而攻人之国都,燕、赵拒之于前,而韩、魏乘之于后,此危道也。而秦之攻燕、赵,未尝有韩、魏之忧,则韩、魏之附秦故也。夫韩、魏诸侯之障,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,此岂知天下之势邪!委区区之韩、魏,以当强虎狼之秦,彼安得不折而入秦哉?韩、魏折而入于秦,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,而使天下偏受其祸。”
这是第三个自然段,大意是:秦国对燕、赵两国动用兵力,对秦国是危险的事。因为越过韩、魏两国去进攻另国的国都,前头将遇到燕、赵的抵抗,韩、魏会乘机从后面偷袭,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。然而,秦国进攻燕、赵时,不曾担心韩、魏会从后面袭击,这是因为韩、魏已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。韩、魏是各诸侯国的屏障,却让秦国军队能够来往其间,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?任由小小的韩、魏,让这两国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,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?韩、魏两国一经屈服而归附秦国,从此以后秦国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诸侯国,而且使天下遍受秦国的祸害了。
《六国论》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译文是:韩、魏两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,可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、魏来隔开西方秦国的侵略,因此不如加强与韩、魏的亲近和团结,从而共同抵制秦国。秦军就不敢跨越韩、魏,来图谋齐、楚、燕、赵四国,然后这四国也就因此可以依靠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安全稳定。由这四个安定的国家,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、魏,使韩、魏没有后顾之忧,而为天下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;用韩、魏两国对付秦国,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,并且暗中协助解决韩、魏的急难,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一切,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?不知道出此策略,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,违背盟誓、毁弃约定,以至于自相残杀,秦国大军尚未出动,而天下诸侯已经把自己困顿住了,直到秦军趁虚而入将他们逐一吞并,怎不令人悲哀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