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12.禅让乱燕
(2016-02-21 07:08:49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三十九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14年)。地点:燕(都城蓟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)。人物:燕王哙、子之、太子平、市被等。古事:燕王哙效仿传说中的尧舜禅让,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。此举给燕国造成内乱,招致外来入侵,燕王哙、子之也遭杀身之祸。史称“禅让乱燕”。
读文
原文:燕子之为王三年,国内大乱。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。齐王令人谓太子曰:“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,明父子之位,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。”太子因要党聚众,使市被攻子之,不克。市被反攻太子。构难数月,死者数万人,百姓恫恐。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,因北地之众以伐燕。燕士卒不战,城门不闭。齐人取子之,醢之,遂杀燕王哙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三》 公元前314年)
译文:燕国子之禅位做燕王三年,燕国内部发生了祸乱。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。齐王派人对太子姬平说:“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,申明父子名位,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,做您的坚强后盾。”燕太子于是聚集死党,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,却没有得手,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。国内动乱几个月,死亡达几万人,人心惶惶。此时,齐王命章子为大将,率领国都周围五城的军队及北方的部队征伐燕国。燕国士兵毫无战意,城门大开不守。齐国便捕获了子之,把他剁成肉酱。燕王哙也同时被杀。
叙事
进入到战国中后期,燕国实力处在七雄之末,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。刚刚继承王位的燕王哙,面临着极大的挑战,有一种命在旦夕的紧迫感、危机感。如何让燕国摆脱这种危机?燕王哙急切寻找出路。远近人知道,燕王哙崇拜尧舜,更是信奉尧舜的禅让之道。有三个人对燕王哙这种急切心情和想法,则更了如指掌。这三人就是子之、苏代和鹿毛寿。正是因为这三人的活动,所以在公元前316年,即燕王哙即王位只有五年时,便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。
子之是王位被禅让者。子之(?—公元前314年),春秋战国时燕人。燕王哙于公元前320年即位后,任用他为燕相,期间办事果断,善于监督考核臣属,得到燕王的赏识和重用。此人善于伪装,会耍政治手腕,被燕王哙认为是舜、禹一样的“贤能”。苏代是禅让的蛊惑者。苏代(生卒年不详),战国时期纵横家。东周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人。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。初事燕王哙,又事齐愍王,主要游说于齐、燕两国之间。苏代与子之关系密切,他游说燕王哙时,假借批评齐王“不信其臣”,刺激燕王更加信任重用子之。
鹿毛寿是禅让最积极最直接的推动者。鹿毛寿(?—公元前314年),战国时燕国大夫。又名潘寿。燕王哙幕僚谋士,燕相子之党徒。他对燕王哙说:“不如以国让相子之。人之谓尧贤者,以其让天下于许由,许由不受,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。今王以国让于子之,子之必不敢受,是王与尧同行也。”又说:“禹荐益,已而以启人为吏。及老,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,传之于益。已而启与交党攻益,夺之。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,已而实令启自取之。今王言属国于子之,而吏无非太子人者,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。”
在子之的伪装下,在苏代、鹿毛寿的鼓动下,于燕王哙五年(公元前316年),燕王哙效仿尧舜禅让的形式,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,同时还把国内官吏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,交给子之,以便让子之真正执行国王的权力。此后,燕哙不仅不当“太上皇”涉政,却是北面称臣。“国事皆决于子之”后,子之便堂而皇之地“南面行王事”。
子之当国三年下来,表明他不是什么贤能者,反倒像个野心家;燕国不但没有强盛,反而搞得一团糟。于是便有以上读文中的那番记述:国内乱了,“构难数月,死者数万人,百姓恫恐”;外军入侵了,“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,因北地之众以伐燕”。最后,燕哙、子之、太子平、将军市被,统统都在混战中死去。此时,国土破碎,群龙无首,几乎亡国。据说,赵武灵王不愿意看到燕国无主,便把流亡在韩国的燕公子职接到赵国,立为燕王,随之派将军乐池护送回燕国,这就是后来的燕昭王。
读后随笔
燕王哙效仿尧舜禅让事件,是战国社会转型时期诸侯国政权交接方式的一种新尝试。然而实践表明,这次尝试失败了。不过,事件还是轰动了天下,连孟子这样的伟人在当时也感到有些吃惊,一时不知如何评述这次新尝试,事实上对禅让本身只字未提,只是就尝试后的结果,从“民意高于主权”的角度谈些看法。
当禅让引发燕国大乱后,齐国该不该派军队进入干预,孟子说:“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,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。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,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。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,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岂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,亦运而已矣!”在这里,孟子是督促齐王赶快以万乘兵车去燕国“维和”,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、茶水来迎接你们,原因就是为了尽快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。
当燕国内乱基本平息后,齐国的军队该怎么办?孟子说:“书曰:‘奚我后,后来其苏。”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,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,箪食壶浆以迎王师。若杀其父兄,系累其子弟,毁其宗庙,迁其重器,如之何其可也!天下固畏齐之强也,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,是动天下之兵也。王速出令,反其旄倪,止其重器,谋于燕众,置君而后去之,则犹可及止也。”在这里,孟子是敦促齐王立即下令撤军,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,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富,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国君,然后离开燕国。
尧舜禅让的传说,见诸于儒家经典《尚书•尧典》。所谓“禅让”,就是自动把帝位让给贤能者。帝尧放弃自己的不肖儿子丹朱,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能干的帝舜,而帝舜也放弃自己的无能儿子商均,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。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,称之为“尧舜禅让”。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,《中国通史》中有这样的记述:“据说,尧在帝位,谘询四岳(姜姓、炎帝族),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。舜受各种试验后,摄位行政。尧死,舜正式即位。舜也照样谘询众人,选出禹来摄行政事。舜死,禹继位。禹在位时,众举皋陶(偃姓、夷族)作继位人。皋陶死,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。禹死,子启夺伯益位自立。‘禅让’制度从此废弃。”
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有尧禅让帝位于舜的详细记载:尧曰:“嗟!四岳,朕在位七十载,汝能庸命,践朕位?”岳应曰:“鄙德忝帝位。”尧曰:“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。”众皆言于尧曰:“有矜在民间,曰虞舜。”尧曰:“然,朕闻之。其何如?”岳曰:“盲者子。父顽,母嚣,弟傲,能和以孝,烝烝治,不至奸。”尧曰:“吾其试哉。”于是尧妻之二女,观其德于二女。舜饬下二女于妫汭,如妇礼。尧善之,乃使舜慎和五典,五典能从,乃遍入百官,百官时序。宾于四门,四门穆穆,诸侯远方宾客皆敬。尧使舜入山林川泽,暴风雷雨,舜行不迷。尧以为圣,召舜曰:“女谋事至而言可绩,三年矣。女登帝位。舜让于德,不怿。
这是唐尧与四方诸侯之长(四岳)讨论继任人问题。尧说自己在位七十年了,该考虑帝位继任人选。大家首先分析上层,都认为没有合适的人选。再分析下层,认为虞舜是合适的继承帝位人选,此人出身在乡间,“是个瞎子的儿子,其父固执、母放肆、弟傲慢,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,不至于出乱子”。
在确定舜之后,尧开始对舜进行严格的考核。一方面让儿女观察,将二个女儿嫁给舜,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;另一方面用任职考验,派任协调民间五种人伦关系、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、接待四方朝见者、到山林泽川锻炼等。考核结果合格,连尧的九个儿子都受到了教育、得到了提高。于是,尧召见舜,说:“你谋划事情详细周到,言论意见获得了实效,试用三年合格,你就登上帝位吧!”
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,尧舜禅让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权交接做法,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。到了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,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图强,以利于争霸称雄。尽管有各式各样的改革,但政权交接的世袭形式基本上没有触及。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燕国来说,可不可以从这里突破,效仿尧舜,来一个战国时的“禅让”,或许能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。这大概是燕王哙当时的思考逻辑。然而,血的教训表明:照搬理想化的禅让,此路不通。不过,燕王哙敢做敢闯的精神,还是令人敬佩的。
应该看到,自夏、商、周三朝以来,宗法世袭制久已确立,延续了上千年,成为政权交接的正常制度,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。即便是燕王哙之后,乃至整个古代社会,尧舜式的禅让未能见到过。从西汉至隋朝,曾经有过多次“禅让”,但这种禅让是变了味、走了样的“禅让”,一则不是禅让者自愿的,多是逼迫的;二则不是平和的,往往是以武力相加的。公元8年,王莽逼西汉孺子婴禅让,建立王莽新朝,号曰新天子;公元220年,曹丕逼东汉献帝刘协禅让,建立魏朝,号曰曹文帝;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号曰晋武帝;公元420年,刘裕逼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,建立刘宋政权,号曰宋武帝;公元479年,萧道成逼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,建立齐政权,号曰齐高帝;公元502年,萧衍逼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,建立梁政权,号曰梁武帝;公元557年,陈霸先逼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,建立陈政权,号曰陈武帝;公元581年,杨坚逼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,建立隋朝,号曰隋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