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11.秦兵伐蜀
(2016-02-18 07:36:24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三十八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16年)。地点:蜀地(今四川西部)。人物:秦惠王、张仪、司马错。古事:秦惠王想出兵伐蜀,但又有些顾虑。于是,召集大臣商议此事。大臣张仪、司马错先后谈了看法。经过身边人一番陈述庙算,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,举兵伐蜀,仅用十个月就攻克全境。秦国吞并蜀国后,更加富庶和强盛。史称“秦兵伐蜀”。
读文
原文:王从错计,起兵伐蜀;十月取之。贬蜀王,更号为侯;而使陈庄相蜀。蜀既属秦,秦以益强,富厚,轻诸侯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三》 公元前316年)
译文: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,起兵伐蜀,仅用十个月就攻克全境,把蜀王降为侯,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宰相。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,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。
叙事
周慎靓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,秦国在东出函谷关后,究竟把战场放在哪里?当时秦惠王想把主战场放在伐蜀上(当时蜀在今四川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、兼陕西西南部分地区),却嫌路远道险,又遇韩国来攻,是伐韩还是伐蜀,犹豫不决,于是召集群臣商议。张仪主张把主战场放在伐韩上,他认为:亲魏国、善楚国,进兵三川(韩国的三川郡,今河南宜阳一带),攻新城(今河南密县)、宜阳(今河南宜阳),兵临东西周王都,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,挟天子以号令于天下,各国就不敢不从,这就能成帝王之业。所谓争名于朝,争利于市。三川、周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,不去争此而去偏远的巴蜀戎狄小族之地,这就离帝王大业远了。
司马错则主张把主战场放在伐蜀上,他认为: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,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,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。这三个条件具备,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。现在秦国地小民贫,要扩土富民,应选择容易成功的地方着手。蜀是西南偏僻之国,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,政治昏乱,如同夏桀、商纣;以秦国大兵攻蜀,就像狼入羊群一样。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,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,而军队不须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。这样,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,能获得广泛的利益而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,可谓一举两得,名利双收。如果攻韩、劫持周天子,周与韩合谋,以齐、赵为声援,又求救于楚、魏,秦国既得恶名,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,还是主力伐蜀好。
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,命张仪、司马错、都尉墨等人率军从石牛道(即剑阁道,今四川剑阁东北)进军伐蜀。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(今四川昭化南)抵御,兵败遁逃,被秦军杀死,蜀亡。随后,张仪、司马错又攻灭苴国(国都葭萌)、巴国(国都巴,今重庆嘉陵江北岸),俘虏巴王。秦贬蜀王子弟为侯,以陈庄为蜀相,张若为蜀太守。封巴王为“君长”,置巴郡,郡治江州(今重庆北)。巴蜀遂定,秦占领了广大富饶之地,对富国富民强军,支撑长期而频繁的战争,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
读后随笔
秦兵伐蜀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司马错。此人,战国时期秦国名将。仕秦惠文王、武王、昭王三世,功劳卓著。秦惠文王九年(公元前316年),从石牛道纵横千里,灭蜀国;秦武王元年(公元前310年),受命协助平定蜀乱;秦昭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280年),率陇西兵二十万南下攻楚,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(今湖北西北部)。
秦兵伐蜀是秦统一中国的一个重大军事举措,在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。然而,司马错论伐蜀,更是精彩至极。正因为有如此令人折服的论伐蜀,所以才有后来亲自领兵伐蜀的大胜利。让我们欣赏其原文:
“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,欲强兵者务富其民,欲王者博其德;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。今王地小民贫,故臣愿先从事于易。夫蜀,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,有桀、纣之乱;以秦攻之,譬如使豺狼逐群羊;得其地足以广国,取其财足以富民,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。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,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,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,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。今攻韩,劫天子,恶名也,而未必利也;又有不义之名,而攻天下所不欲,危矣。臣请论其故:周,天下之宗室也。齐,韩之与国也。周自知失九鼎,韩自知亡三川,将二国并合谋,以因乎齐、赵而求解乎楚、魏,以鼎与楚,以地与魏,王弗能止也。此臣之所谓危也。不如伐蜀完。”(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三》)
译意大致是:我听说有这样的话: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,要想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,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。这三个条件具备,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。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,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。蜀国,是西南偏僻之国,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,政治昏乱,如同夏桀、商纣;以秦国大兵攻蜀,就像狼入羊群一样。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,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,而军队不须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。这样,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,能获得广泛的利益而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,我们一举两得,名利双收,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。秦国若是攻打韩国、劫持周天子,就会臭名远扬,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。蒙受不义之名,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打,那可是很危险的!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:周朝,是天下尊崇的王室;齐国,是韩国亲密的友邦。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,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,两国将会齐心合力,共同谋划,求得齐国、赵国的援助,并与有旧仇的楚国、魏国和解,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,把土地割让给魏国,对此,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。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。所以,攻打蜀国才是你十拿九稳的上策。
以上这番阔论,实际上是司马错的一番精彩“庙算”:其一,先算。司马错在掌握彼、己的情况下,认为行王霸之业,务在富国、强兵、博德。“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”。秦国,“今王地小民贫”;蜀国,“多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”,伐蜀对己有利,可以“广其地”、“富其民”、“博其德”。其二,胜算。已与彼的各方面实力对比,伐蜀可以取胜。司马错认为成就王霸之业,要“先从事于易”,伐蜀就像狼进羊群那样容易,可以“得其地”、“取其财”、“缮兵不伤众”。其三,全算。司马错从霸业之纵横论利弊,他从上下左右权衡、从内外古今对比,得出结论:攻打别的国家会带来危害,“不如伐蜀完”。
所谓“庙算”,就是庙堂策划,作出重大决策。兵家十分看重“庙算”,坚持“庙算为先”、“未战而庙算”,力求做到谋深计远。《孙子兵法·计篇》云: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;未战而庙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。”古代大凡兴师出征,免不了会云集于庙堂决策一番,其主要内容:要不要作战、能不能作战、如何作战等。经过较为广泛的讨论之后,然后拿出可行意见。战争事实证明,开战之前,如果计算周密,取胜的条件多,然后出兵,就会取得胜利;若是策划不周密,取胜条件不充足,就必然遭致失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