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111.胯下将军韩信
(2016-02-17 07:42:18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将相篇之二十二读文】
原文: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:“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”因众辱之曰:“信能死,剌我;不能死,出我胯下!”于是信孰视之,俯出胯下,蒲伏。一市人皆笑信,以为怯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9卷)
译文:汉高帝元年(公元前206年),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:“你虽然身材高大,好佩带刀剑,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。”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:“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,就来刺我。若是怕死,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!”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,便俯下身子,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,匍匐在地。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,认为他胆小。
简介:韩信(?—前196年),汉初诸侯王,淮阴(今江苏清江西南)人。初属项羽,继归刘邦,被任用为大将军。楚汉战争时,韩信屡建战功,被刘邦封为齐王。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,击灭项羽于垓下。汉朝建立,改封楚王。后有人告发他谋反,降为淮阴侯。后来为吕后所杀。他善于用兵,自称“多多益善”,著有《兵法》三篇,今佚。
【读后随笔】
为刘邦打下天下的赫赫战将韩信,原来居然是个“为怯”者。所谓“为怯”,意即胆小怕事。他的“胯下之辱”,不仅没有让人耻笑,反而觉得令人起敬。为什么?因为韩信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了这件事。十年之后,韩信协助刘邦夺得了天下,他来到楚地,专门召见了那位曾经羞辱自己、叫自己从胯下爬过去的人,任命此人为楚国中尉;并告诉部属说:“当他侮辱我的时候,我难道真的不敢杀死他吗?因为杀他没有道理,所以我忍让了他,才会有现在的成就。”这与其说是懦弱,不如说是勇敢。韩信胸怀大志,能忍小愤,甘受胯下之辱。
由此看来,怯与勇,原本相辅相成。无怯则无勇;看似是怯,实际蕴含着勇。倘若刘邦不是这样看人,而是把韩信看成一介怯夫,即便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,也难以得到重用,楚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恐怕就得重新改写。可见,韩信“为怯”,是勇中之怯。从所记载的史事看,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,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韩信其人。
韩信少时孤贫,早年参加项梁起义军。项梁牺牲后,属项羽,任郎中,多次献策不被采纳。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四月,弃楚投汉。初任连敖,经夏侯婴推荐任治粟都尉。仍感怀才不遇,弃官而走,被萧何追回。七月,经萧何再三举荐拜为大将,遂详论当时形势、刘项双方长短、还定三秦东争天下之大计,深为刘邦所悦纳。
在楚汉战争中,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刘邦兵败彭城后,韩信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,阻挡了项羽的攻势。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,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。他在击魏时,先以疑兵佯渡临晋,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,俘虏魏王豹,平定河东郡。随即又进击代、赵。汉三年(公元前204年)十月,韩信在破代后,率兵东下井陉击赵。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,号称20万,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。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,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,诱使赵兵倾巢出击。随后汉军两面夹攻,获得全胜,赵王歇被虏获。同时,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。汉四年(公元前203年),韩信拜为相国,率兵击齐,攻下临淄,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20万楚军。刘邦为稳定人心,只好派张良立韩信为齐王。次年(公元前202年)十月,韩信南下与刘邦会师垓下,围歼楚军,迫使项羽自刎。
楚汉战争结束后,韩信被解除兵权,为楚王。他经常带兵出入,被人告发谋反。汉六年(公元前201年),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,伪游云梦,伺机逮捕韩信,带至洛阳,赦为淮阴侯。刘邦问韩信:“像我这个样能率领多少兵呀?”韩信说:“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。”刘邦又问:“对你来说怎样呢?”韩信回答:“我是越多越好啊。”刘邦一听韩信如此自信还带着明显的傲慢,就笑着问:“你多多益善?那为什么你却被我捉住了?”韩信说:“陛下不能指挥兵卒,却擅长摆布将领,这是我被陛下捉来的原因。况且陛下有上天的传授,不是全靠人力啊。”无人怀疑韩信是个善于带兵者,“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”。
汉高帝十年(公元前197年),代相谋反,刘邦亲自率兵平叛。韩信原与代相暗通声气,次年(公元前196年)又部署家臣诈诏诸官徒奴,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,结果被人告发。吕后与萧何合谋,伪称高帝班师回朝,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,斩于钟室,夷其三族。司马光评论说:“汉之所以得天下者,大抵皆信之功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