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08.城易胥靡
(2016-01-04 07:13:57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三十五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25年)。地点:卫国(卫都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市境)。人物:卫嗣君。古事:卫国国君卫嗣君准备用左氏城去换回一个称之为胥靡的普通逃犯。史称“以一城买一胥靡”。
读文
原文:卫有胥靡亡之魏,因为魏王之后治病。嗣君闻之,请以五十金买之。五反,魏不与,乃以左氏易之。左右谏曰:“夫以一都买一胥靡,可乎?”嗣君曰:“非子所知也!夫治无小,乱无大。法不立,诛不必,虽有十左氏,无益也。法立,诛必,失十左氏,无害也。”魏王闻之曰:“人主之欲,不听不祥。”因载而往,徒献之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二》 公元前325年)
译文:卫国有个胥靡(罪犯)逃到魏国,为魏国王后治病。卫国君主卫嗣君知道后,要求用五十金把逃犯赎回来。经五次反复,未果。卫嗣君打算用左氏城去换。左右侍臣都说“以一座都城去赎回一个逃犯,值得吗?”卫嗣君说:“这你们就不懂了!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,就不会有大乱子。如果法度不建立,当杀的不杀,即便有十座左氏城,也无益处。法严明,违法必究,失去十座左氏城,也终无大害。”魏王听说这件事,感叹说:“国君的愿望,不满足他恐怕会不吉利。”于是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,未取报偿。
叙事
卫国是周朝诸侯国,姬姓,周武王弟康叔后裔。先后建都于朝歌(今河南淇县)、楚丘(今河南浚县东)、帝丘(今河南濮阳)、野王(今河南沁阳),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。到第四十一代君主卫嗣君时期,卫国只剩下濮阳一地。卫嗣君在位42年。就在卫嗣君成襄侯十年(公元前325年),卫国有个胥靡(苦役犯)逃到魏国。卫嗣君知道后,要求用五十金把胥靡赎回来。经五次反复,未果。卫嗣君打算用左氏城去换。左右侍臣都说“以一都买一胥靡”不合算。卫嗣君说:“非子所知也!夫治无小,乱无大。法不立,诛不必,虽有十左氏,无益也。法立,诛必,失十左氏,无害也。”意思是,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,就不会有大乱子。如果法度不建立,当杀的不杀,即便有十座左氏城,也无益处。法严明,违法必究,失去十座左氏城,也终无大害。不久,这位逃犯(胥靡)被遣送回来了。
《战国策•宋卫策》亦记载了这件事:卫嗣君时,胥靡逃之魏,卫赎之百金,不与。乃请以左氏。群臣谏曰:“以百金之地,赎一胥靡,无乃不可乎?”君曰:“治无小,乱无大。教化喻于民,三百之城,足以为治;民无廉耻,虽有十左氏,将何以用之?”
读后随笔
“左氏易胥靡”事件,《资治通鉴》与《战国策》的记载,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,但基本意思相近,乃至相同。二者都揭示出一个道理: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。用一座乃至十座城去换回一个逃犯,而且不是重大罪犯,只不过是一般苦役犯,合算吗?值得吗?不仅古人认为不合算,就是今人也觉得不值得。然而,听了卫嗣君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的一番表述,卫嗣君不惜代价赎胥靡颇有见地。
宋代著名政论家苏洵说:“夫危生于安,亡生于存,乱生于治。君子视微知著,见始知终,祸无从起。此思虑之政也。”安乐盛世往往具有很大的蒙蔽性,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盛世太平景象,而忽视潜在的危险因素,或者明明看到了问题却认为小,而不去管它。结果所谓的小问题,变成了大问题。假若面对盛世,明察事态,关注发展,及时发现和化解小问题,就不会有大乱子,就会使盛世局面得以巩固。今天,用城邑换逃犯的历史已不存在,但决不可忽视这类问题。为了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,请记住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。
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,从治安上说,是专业的秘诀之谈。在一个法度严明的社会,治安工作要抓在平常、抓到具体。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放小抓大,追求和满足于一、两次大的行动,尽管也起一定的作用,但大行动过后,具体措施跟不上,小问题就会蔓延滋长。到头来,小问题会变成大乱子,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。只要不忽视和不放过小问题,就不会有大乱子。
从普遍意义上说,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,不失历史经验之谈。一个地区、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,要管理好自身,不出大事、少出小事,应该把预防的基点放在小事上,平日不忽略小事,认真处理好每个具体问题,防范于未然,工作就会主动得多。治乱的事实表明,“无小”的自觉行动,必然会带来“无大”的最终效果。
关于“左氏易胥靡”中的“左氏”问题。左氏在这里不是人名,而是地名。古代著名历史人物左丘明、吴起都是卫国左氏人。史书所说的“以左氏易之”,就指此。据考,卫国左氏就在今山东定陶左山。左丘明是《左传》作者,其父死后葬于左山。家乡人们为纪念左丘明及其一家,就在左山上修建了寺院。据《山东通志》载:“山南即旧州治(左城),岗阜连属,林木交映。”当年寺院的规模很大,分前院和后院,有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斋房、东西庑廊等,加之古树参天,林木成荫,人文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,风景十分宜人。至今,“左岗林樾”被誉为定陶古八景之一。后人有诗赞曰:“前贤磊落在春秋,爽气葱茏曜帝邱。太史已随山木古,残阳犹照左山头。”
关于“左氏易胥靡”中的“胥靡”问题。胥靡一词,常见于古代典籍中。其义有不同解释。有的说是对古代一种奴隶的称谓,有的说是空无所有,还有的说是古代一邑名。“左氏易胥靡”,显然是指战国时期的苦役逃犯,与奴隶称谓相通。《墨子•天志下》:“不格者则系累而归,丈夫以为仆、圉、胥靡。”《韩非子•六反》:“刑资,非治所刑也。治所刑也者,是治胥靡也。”《战国策•宋卫策》:“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,卫赎之百金,不与。乃请以左氏。”《吕氏春秋•求人》:“傅说,殷之胥靡也。”高诱注:“胥靡,刑罪之名也。”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二》:“卫有胥靡亡之魏。”汉书•楚元王传》:“胥靡之,衣之赭衣,使杵臼雅舂于市。”颜师古注:“联系使相随而服役之,故谓之胥靡,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。”
要以“左氏易胥靡”的主角是卫嗣君。卫嗣君(?—公元前293年),战国时卫国国君。姬姓,子南氏,亦称卫成襄侯。卫平侯之子,卫怀君之父。公元前334年即父位,嗣君五年(公元前330年)更贬号曰君,卫国仅存濮阳一地。嗣君四十二年(公元前293年)卒,其子卫怀君继位。卫嗣君以“左氏易胥靡”,看似有君主风度,其实是玩弄权术而已。后人对他那套做法颇有微词,认为他并不像个有气度的君主,反倒是个玩弄雕虫小技的人。例一:卫嗣君礼重大臣如耳,又怕如耳壅蔽视听,于是有意抬高薄疑的地位,使薄疑与如耳相敌,以此来平衡朝中的力量。例二:卫嗣君有意让身边的人扮成客商,以金钱贿赂而过关口集市。事后,卫嗣君责问关吏道:“某日有客人经过你的关口,给了你许多金子才让他走,有这回事吗?”吓得关吏知罪认罚,并认为卫嗣君有神奇的明察本领。例三:卫嗣君从他身边人那里得知,一位县令床上褥子下面是一个破旧的席子,便派人送去一床新的席子,并说是自己坐朝中就看到这件事。县令大惊,认为卫嗣君是个神明之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