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106.越国溃散
(2015-12-29 06:52:11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三十三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34年)。地点:越国(其都城会稽在今江苏绍兴)。人物:无疆(越国国王)。古事:越王无疆原本攻伐齐国,在齐人的游说下转而攻打楚国,却被楚威王打得大败,此后越国分崩瓦解。史称“越国溃散”。
读文
原文:越王无疆伐齐。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。越王遂伐楚。楚人大败之,乘胜尽取吴故地,东至于浙江。越以此散,诸公族争立,或为王,或为君,滨于海上,朝服于楚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二》 公元前334年)
译文:越国国王姒无疆攻打齐国。齐国派人向他游说伐齐国不如去攻楚国好处大。越王于是去攻打楚国,却大败而归。楚国趁势占领了原先吴国的旧地,向东一直到浙江。越国从此分崩瓦解,各家贵族争相为王,或自立为国君,分散在沿海一带,各自向楚国臣服。
叙事
越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,都城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。春秋末期常与吴国交战,公元前494年为吴王夫差所败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、韬光养晦,刻苦强国,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,后北上争雄,横行江淮,号称霸王。其疆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地区、江苏南部、安徽南部、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。到了战国无疆时,越国日渐衰弱。
无疆(?—公元前333年),战国时越国国王。勾践六世孙,姒姓,又名无强。公元前355年—前333年在位22年。无疆即位后,一心想振兴祖上霸业。他与谋士商讨认为,振兴越国,与中原各国争胜,就得首先讨伐战胜齐国。此时,齐威王派使者游说越国,对越王无疆说“伐齐不如伐楚之利”,于是无疆改变计划,先去攻打楚国。周显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越王无疆亲率大军出征,原以为大胜在握,没想大败降临。次年(公元前333年),楚威王派精兵迎战,打败越军,杀死无疆。从此,越国大片领地沦落,呈现出“越散”即瓦解的局面。《史记•越王勾践世家》这样记载:
“越遂齐而伐楚。楚威王兴兵而伐之,大败越,杀王无疆,尽取吴地至浙江,北破齐于徐州。而越以此散,诸族子争立,或为王,或为君,滨于江南海上,朝服于楚。”
读后随笔
“越国溃散”,说的是楚人打散了越国。战国中期,越犯楚反被楚击溃,越王无疆被杀。此后,越国分崩离析,其内各贵族争相为王,或自立为国君,分散居住在沿海一带,各自向楚国臣服。它标志着南方这个强大一时的越国溃散了,其自身无法回天,战国七雄也不把它当“国”看待了。直到公元前306年,楚国乘越内乱之际,把越国灭亡了,改设其为江东郡。
无疆之败在于他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,即“释齐伐楚”。春秋时期,有实力阻挡吴、越北上的,只有中原的晋国和齐国。楚国称霸时,主要对手是晋国,而吴、越称霸的对手则是齐国。齐国是中原强国,越国战胜齐国,自然就威震天下。因此,越国在灭吴后,更应该把进攻目标锁定在齐国上。再说从实际情况看,越国的北面直接与齐接壤,用兵也方便得多。齐国早就看到这一点,曾特意在此修筑了一道长约三百多里的夯土长城。无疆开始也是准备这样去做的,他已将指挥中心从南面的会稽迁到了北面的琅邪。琅邪原来只是吴国的一座要塞边城,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,它东临大海,北接齐国,与齐长城只有百里之遥,在这里指挥与齐作战是很理想的。可是,就在越国即将北伐之时,无疆突然改变战略方向,放弃北上伐齐,转向西下伐楚。因而,越国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,在错误的时刻,进行着错误的战争。
究竟是谁动摇和改变了无疆的战略方向?《史记•越王勾践世家》有详细的记载:“王无疆时,越兴师北伐齐,西伐楚,与中国争强。当楚威王之时,越北伐齐,齐威王使人说越王”,……使者曰:“此时不攻楚,臣以是越大不王,小不伯。复雠、庞、长沙,楚之粟也;竟泽陵,楚之材也。越窥兵通无假之关,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。臣闻之,图王不王,其敝可以伯。然而不伯者,王道失也。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。”齐使者这段话的译意是:此时越国不攻打楚国,我因此断定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,从小处说不想称霸。雠、庞、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方,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方,越国如果出兵打通无假关,那么这四地将不能再向楚都郢进贡这些东西了。我听说过,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,尽管如此,但还是可以称霸的。然而能称霸不称霸的,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。所以恳请大王您转而攻打楚国。
无疆释齐伐楚,从表面看是齐威王使者游说所致,实际上还是无疆自身的缘故,说到底是无疆急于称霸思想作祟所致。越王无疆即位之后,就急于与中原各国争胜,企望早日成为天下霸主。此时,齐威王使说客前去越国,以“大不王,小不伯”等激将法,游说伐齐不如攻楚好处大。正是这种激将法,触动了无疆急于称霸的神经,使越王中计后,随意改变战略方向,仓促弃齐攻楚,最终带来身死国散的后果。
无疆死后,越国呈现“散”局。“越以此散,诸公族争立,或为王,或为君,滨于海上”。越国一些王室成员及部落首领,各自率部散居东南沿海、西南山区。据记载,有这样两支队伍,一支分散在温州一带的越国王族,与当地瓯人融合,被称之为“瓯越族”,其首领为东瓯王;另一支逃入闽地的越国王族,同当地闽人结合,被称之为“闽越族”,其首领为闽越王。
越国溃散后,在瓯越族和闽越族中,出了两位最有影响的人物。一个是东瓯王雒摇,一个是闽越王无诸。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、吴广起义,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。雒摇与无诸也率领本族越人跟从鄱阳令吴芮反秦,“越军转战关中,复从诸侯入关”。秦亡后,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,但因楚、越有旧隙,项羽担心越人强大对楚不利,因此不封无诸为王,雒摇也只封为都尉。项羽的做法,使雒摇和无诸大为不满,他们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引兵垓下,助汉王刘邦击灭了项羽的楚军。
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因无诸佐汉灭秦有功,刘邦册封他为闽越王,建立闽国,定都东冶(今福建福州)。无诸称王后,在此建都建城曰“冶城”。冶城因在冶山而得名。《三山志》载:“闽越故城,在今府治北二百五十步”。此城周长不超过九百丈,城内的居民主要是王族、官吏和守城士兵。至公元前110年,由于无诸子孙叛汉自立,为汉武帝所灭,该都城只存在92年。
汉高祖七年(公元前200年),也因雒摇有战功,刘邦封雒摇为海阳齐信侯,时称闽君或闽越君。汉惠帝三年(公元前191年),汉廷以“举高帝时越功,曰闽君摇功多,其民便附,乃立摇为东海王,都东瓯,世俗号为东瓯王”。自此雒摇定都东瓯(今浙江温岭市大溪镇境内),建立东瓯国,成为瓯越中兴之始祖。瓯越族在此建国建都,传数世,历时55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