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098.狗喻之后
(2015-12-05 07:15:10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二十五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53年)。地点:楚都郢(今湖北荆州市西北)。人物:昭奚恤、江乙、楚宣王。古事:昭奚恤被楚宣王任用为国相,江乙告诉楚宣王这像“狗当门”。后人称这是“狗相之喻”。
读文
原文:楚昭奚恤为相。江乙言于楚王曰:“人有爱其狗者,狗尝溺井,其邻人见,欲入言之,狗当门而噬之。今昭奚恤常臣之见,亦犹是也。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,王曰:‘此君子也,’近之;好扬人之恶者,王曰:‘此小人也,’远之。然则且有子弑其父、臣弑其主者,而王终己不知也。何者?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。”王曰:“善,寡人愿两闻之。”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二》 公元前353年)
译文:楚王任用昭奚恤为国相。江乙对楚王说:“有个人宠爱自己的狗,可那狗却不老实,总向主人家井里撒尿,邻居看见了,想去他家里告诉这事,却被狗堵在门外,见其来就咬。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,就像恶狗堵门一样。况且在生活中有说的好有说不好的人,有爱说别人好话的人,您认为对方是君子并与之亲近;有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,您认为对方是小人并与之疏远。然而人世间儿子杀父亲、臣下杀君主的恶人,您却始终不知道。为什么呢?原因在于您只喜欢听好听的话,不愿意听不好听的话。”楚王听后说:“你说得对,今后我对两种话都不拒绝。”
叙事
楚宣王十七年(公元前353年),楚王任命昭奚恤为国相。此事一经传出,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响。尤其是楚大臣、魏人江乙听说后,心里特不舒服、很不是滋味,便发生了以上“狗相之喻”那一幕。“狗喻”之后,又引出了楚宣王、昭奚恤与江乙的互动故事。
昭奚恤(?—公元前?年),战国时期楚国大臣。昭氏,名奚恤,纪郢(今湖北江陵纪南城)人。时任楚宣王令尹(国相),受封于江(今河南正阳西南),因称江君。较长时间执掌楚国军政大权。据说他敢于直言,又不为恶言所动,在诸侯间颇有声望。他就是“狗喻”事件的当事人。
江乙(?—公元前?年),战国时期楚臣。又称江一。原是魏国人,后在楚国做官。活动于楚宣王期间,事迹多见于《战国策•楚策一》。颇有智谋,会说故事,常以类比的说话技巧,令人所敬佩。他就是“狗喻”事件的制造者。
读后随笔
“以狗喻相”是从大臣江乙嘴中说出来的,楚宣王是第一听者和见证人。宣王当初的态度是:听之任之。他既没有断然制止,也没有断然支持,只是淡淡地说一声“善,寡人愿两闻之”。言外之意是,你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,但国相昭奚恤我还是要信任的,还要让他继续任国相,不因为你说他是“狗当门”而有所动摇。简言之,昭相照用,一切不变。
对于被说成“狗相”的昭奚恤来说,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反应。一般说来,身为楚相的昭奚恤,竟然被人说成是条“狗”,听到如此恶言,一定会很气愤,自然会反击,很可能暗中予以报复。可是昭奚恤似乎不以为然,一切如故,你江乙该说的去说,我昭奚恤该做的去做。事实上史籍上并无昭相打击江乙的记录。昭奚恤能够如此大度,是因为他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,不要“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”,多听听“恶言”并没有什么不好。
应该说,昭奚恤在“当门”、“管家”方面,确有尚佳表现。对此,楚宣王确信无疑,后人亦有具体评价。刘向在《新序杂事第一》中是这样阐发的:秦欲伐楚,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,楚王急于问计。昭奚恤分析曰:“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,不在宝器。”于是,楚王把这件事交给他全权处理。为了把此事切实处理好,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,陈于西门之内,为东面之坛一,为南面之坛四,为西面之坛一。秦使臣被如此场面所震撼,回国禀报“楚多贤臣,未可谋也”。秦王听后“遂不伐楚”。刘向赞叹:“《诗》云:‘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’斯之谓也。”
江乙直面君王把昭奚恤喻为“狗相”,虽然过于刻薄,难以让人接受,但有话直说,说在当面,不怕得罪人,不搞小动作,这种精神是可贵的。其中更可贵的是,他不只是就事论事,而是就事论理,说出一些事理,易于受众理解,耐人寻味。比如,从“爱其狗”到“狗当门”,从“好闻人之美”到“恶闻人之恶”,蕴含着做人为君的深层道理:不能只听一种声音,也该听听另一种声音;不能只听好听的话,也该听听不好听的话。
其实,纵观江乙的言行,并非一概排斥“狗”。《战国策》记载的“江乙说安陵君”就有主张做效忠主子之“狗”。当安陵君问到如何取得楚王信任时,江乙说:“以财交者,财尽而交绝;以色交者,华落而爱渝;是以嬖女不敝席,宠臣不避轩。今君擅楚国之势,而无以深自结于王,窃为君危之。”意思是,用金钱与人结交,当金钱用完了,交情也就断绝了;用美色与人交往,当美色衰退了,爱情也就改变了。所以,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有睡破,就被遗弃;宠臣的马车还没有用坏,就被罢黜。由此只有“以身为殉”的忠诚者,才长久得到君王的信任。很显然,江乙在这里主张的是“狗”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