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事096.围魏救赵

(2015-11-29 08:33:21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周纪篇之二十三】时间:战国中期(公元前353年)。地点:桂陵(在今河南长垣西;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)。人物:孙膑、田忌。古事: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,赵求救于齐,齐王命田忌、孙膑率军援救;孙膑施计围攻魏都大梁,迫使魏将庞涓回兵解围,在桂陵遭遇齐军设伏袭击,大败魏军。史称“围魏救赵”,亦称桂陵之战。

读文

原文:田忌欲引兵之赵。孙子曰:“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,救斗者不搏戟,批亢捣虚,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。今梁、赵相攻,轻兵锐卒必揭于外,老弱疲于内;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,据其街路,冲其方虚,彼必释赵以自救。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。”田忌从之。十月,邯郸降魏,魏师还,与齐战于桂陵,魏师大败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二》 公元前353年)

译文:田忌准备率兵前往赵国,孙膑说:“排解两方的斗殴,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,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帮着打,只能因势利导,乘虚而入,紧张的形势受到阻禁,就自然化解了。现在两国攻战正酣,精兵锐卒倾巢而出,国中只剩老弱病残;您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,占据交通要道,冲击他们空虚的后方,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回兵救援。这样我们一举两得,既解了赵国之围,又给魏国国内以打击。”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。十月,赵国的邯郸城投降了魏国。魏军又急忙还师援救国内,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,魏军大败。

叙事

战国前期,齐、魏、燕、赵、韩、楚、秦七雄并立,征战频繁,争夺激烈。周显王十五年(公元前354年),魏国为了巩固霸主地位,就征调宋国军队攻赵,魏惠王派大将军庞涓率精兵8万围攻赵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)。赵国苦守一年,眼看再也挺不下去了,急切向盟友齐国求救。次年(公元前353年),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、孙膑为军师,率兵8万前去救赵。孙膑献策于田忌:魏、赵两国相攻,魏的精锐部队用于攻赵,国内者是老弱留守,不如引兵疾走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占领交通要道,冲击其空虚的国都,迫使远在赵国的魏军“释赵而自救”。等魏将庞涓回师时,中途予以截击,这样既救了赵国,又能给疲惫的魏军以沉重的打击,可谓一举两得。

齐主将田忌采纳了孙膑“批元捣虚”、“围魏救赵”的战法,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(今山东定陶)。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,庞涓也不急于回救,继续全力攻克邯郸,直到魏军占领邯郸,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,孙膑才建议齐军开始直捣魏都大梁,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。庞涓接令后,不得不放弃邯郸,抛弃辎重,昼夜兼程回师。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,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,在桂陵设下埋伏,当魏军长途跋涉至此时,以逸待劳的齐军发起突袭,大败魏军,庞涓只身逃回魏国。

读后随笔

齐、魏桂陵之战,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,是魏国为了巩固霸权、齐国为了与魏国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,也是赵国为了反对魏国控制而联齐反魏的战争。这场战争,有效地遏制了魏国争霸的势头。在这之前,魏国居于七雄之首,大有压倒和吞并其他国家之势。从齐国来说,以齐一国之力而与魏争夺霸权是势不相敌的。但齐国及时利用赵与魏的矛盾,顺应事机,联赵反魏,将原来为魏所用的力量拉过来为己所用,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魏而有利于齐的变化。也就是说此战后,魏军得到了重创,减弱了魏国在中原霸权上的威望,齐国则在中原声威鹊起。从赵国来说,长期以来受到魏国的控制,赵国总想摆脱这种现状,成为独立的强国。早在公元前386年,鲁、宋、卫、韩四国朝魏之时,赵成侯不但不参加,却反而跑到平陆(今山东汶上北)去和齐威王、宋桓侯相会,又和燕文公在阿(今河北安新西南安州镇)相会,其防魏反魏的目的十分清楚。魏国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,因此借机攻赵围邯郸并非偶然。桂陵之战后,齐国解救了赵国,但赵国的力量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削弱。不过,这次赵国可以与魏国断交,同齐国结盟,有机会去重振国威。

桂陵之战,实际就是齐军围魏救赵。后为孙膑所创造的“围魏救赵”战法。所谓“围魏救赵”战法,其基本点体现在“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,救斗者不搏戟,批亢捣虚,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”上,后来,人们把“围魏救赵”作为《三十六计》之一加以研究和运用,成为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。《三十六计·胜战计》中说:“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。”大意是,进攻实力强大的敌军,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进攻;攻击敌军的强大部位,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有效。其基本思想是攻其必救,在敌人敏感的部位开刀,迫敌放弃或改变原来的作战企图,以实现自己一箭双雕、一举两利的作战目的。“围魏救赵”的核心是避实击虚。虚实是军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。“治兵如治水,锐者避其锋,如导流;弱者塞其虚,故筑堰。”正如《孙子兵法·虚实篇》所云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” 只有像桂陵之战那样,因势利导、乘虚而入,才能攻其必救。

关于“围魏救赵”战法的运用问题。“围魏救赵”这一战法,由齐国军师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首开先河,千百年来为历代兵家高度推崇和纷纷效法。

太平天国时期,太平军曾用“围魏救赵”力解天京之围。1860年,清军以强大的兵力围困天京。为了解救天京,李秀成率太平军攻进杭州,清军上下极度恐慌,急忙分出五分之二的兵力,赶往杭州救援。这时,太平军暗中退出杭州,疾驰北返。当清军弄清太平军的意图时,败局无法挽回,清军在江南的大本营被攻破,天京已经得到了解救。

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将“围魏救赵”战法发展成为围点、攻点和夺点打援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,创造出许多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。比如1931年在黄安战斗中的“围城打援”、1947年在清风店战役中的“围点打援”等,都取得了很大胜利。

在伊拉克战场上也可以见到“围魏救赵”的现代投影。从地面作战看,以美军第3机步师为先头部队,绕过沿途一些城镇,快速向首都巴格达推进,以便与其它部队配合,形成对巴格达的合围之势,一举拿下巴格达。在他们看来,只有攻克巴格达,意味着萨达姆政权垮台,有利于迫使其它城镇的伊军不战而降。这些举动,虽与传统的“围”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,但意在于得到整个伊拉克。

未来战争中应创造性地运用“围魏救赵”。随着高科技的发展,大量高精武器装备将投入使用,交战双方将空前激烈。在这种情况下,既给“围”、“救”加大了难度,同时也为“围”、“救”留下了机遇。事实表明,武器装备再先进、兵力部署再强大,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弱点和短处,其中有的弱点和短处往往更加致命。所以,在未来作战中,不只是简单地“围”此“救”彼、“批亢捣虚”,而要把握“围”与“救”之间的联系,在武器装备上围其之短,以打短而克其长;在兵力部署上围其之弱,以攻弱而破其强,从而使敌人攻我的目的难以实现。也就是说,要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,避敌锋芒,以实击虚,实施有效的精确打击、节点打击,以较小代价快速获取“一举两得”的战果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