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91.“吮疽”将军吴起
(2015-11-12 06:31:02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将相篇之二读文】
原文:起之为将,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,卧不设席,行不骑乘,亲裹赢粮,与士卒分劳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卒母闻而哭之。人曰:“子,卒也,而将军自吮其疽,何哭为?”母曰:“非然也。往年吴公吮其父疽,其父战不旋踵,遂死于敌。吴公今又吮其子,妾不知其死所矣,是以哭之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1卷)
译文: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吴起为大将军,与最底层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,吃一样的饭菜,睡觉不另铺席子,行军也不骑马乘车,亲自捆扎行李驮运干粮,与士兵同甘共苦。士兵中有一位长了毒疮,吴起亲自用口为他吸出毒汁。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流涕,有人奇怪地问:“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士兵,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吮毒疮,你还有什么可伤心的?”这位母亲答道:“你有所不知,当年吴将军就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,他父亲以身相报,未经几战,就战死战场。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吮毒疮,我想他又不知道该死在哪里了,所以伤心痛哭。”
简介:吴起(?—前381年),战国时兵家。卫国左氏(今山东曹县北)人。初任鲁将,继任魏将,屡见战功,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。文侯死,遭陷害,逃奔楚国,先为宛(今河南南阳)守,后为令尹,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。“明法审令”,“要在强兵”。“废公族疏远者”,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。“捐不急之官”,裁减冗员,整顿统治机构。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,曾北胜魏国,南收扬越,获取苍梧(今广西西北角)。楚悼王死,被旧贵族杀害,变法终止。吴起为将时,对士兵十分关心爱护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,记载了吴起为兵吮疽的感人故事。
【读后随笔】
吴起是古代著名的兵家,先后在鲁魏两国担任过将领,屡建战功。他不仅善用兵,而且善爱兵,在处理与兵的关系上,有自己的一些做法。其中,“为兵吮疽”最为著称。
吴起“吮疽”,并非突发奇想,而与他近兵紧密相连,是近兵“知疽”之后的自觉行为。其实,吴起在近兵上比起在“吮疽”上的付出要多得多。由此给带兵者的一个重要启示是,爱兵务必要近兵;近兵就要在身、情、心上下功夫。
身不能离兵。高职位的带兵者,往往容易产生“离兵现象”。但“容易”并非“必然”,处理得好还是可以避免的。吴起身为将军,在这个问题上却解决得颇好。他的主要做法是,深入“最下者”,与士兵同食、同衣、同住、同行。正是这样,才拉近了将与兵的生活距离。
情不能离兵。带兵者与士兵的沟通,重要的是感情对流。感情不到位,不算真近兵。吴起在“与士卒分劳苦”中倾注感情,士兵受累(挑粮)他受累(挑粮);士兵忧虑他忧虑;士兵欢喜他欢喜,从而拉近了将与兵的感情距离。
心不能离兵。官与兵,要想战时共命运,就得平时心连心。吴起似乎很懂得这一点。他平时的所作所为,与士兵的所想所需相通,从而激发了士兵勇敢作战的热情。看来,被“吮疽”者的母亲为儿子阵亡担心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吴起为兵吮疽的故事,说明了这位古代将军在带兵上讲究人性化。一般而论,方法是观念的反映,古代人性化的带兵法,往往与德政理念联系在一起。那么,吴起这位武将的德政理念是什么?周安王十五年(公元前387年),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,在中游与将军吴起有一番对话,颇能显现他的“理念”:
武侯浮西河而下,中流顾谓吴起曰:“美哉山河之固,此魏国之宝也!”对曰:“在德不在险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1卷)
吴起认为,固我山河主要在实行德政。所谓德政,就是修明政治,以仁义治国。他说,过去的三苗氏,左有洞庭湖,右有彭蠡泽,因为不注意道德仁义修养,被夏禹消灭了;夏桀的地盘,左面有黄河济水,右面有泰华山,南面有伊阙山,北面有羊肠阪,由于治国不行仁义,夏桀被商汤王所放逐;商纣的国土,左边是孟门山,右边是太行山,常山在北边,黄河流经南边,因为施政不行仁德,纣王被周武王所杀。由此可见,山河之固“在德不在险”。军队、军人也得讲德政、人性,这样所形成的力量,是什么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。带兵打仗,需要近兵、爱兵,这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