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090.韩宫血案
(2015-11-10 05:41:02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十七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71年);地点:韩国郑(今河南新郑);人物:严遂、韩廆、韩哀侯;古事:严遂派人在韩宫廷行刺韩相韩廆,并连带刺死韩哀侯,真可谓是“血流韩宫”。
读文
原文:韩严遂弑哀侯,国人立其子懿侯。初,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,二人甚相害也。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,廆走哀侯,哀侯抱之;人刺韩廆,兼及哀侯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 公元前371年)
译文:韩国严遂杀死韩哀侯,国中贵族立哀侯之子韩懿侯。当初,韩哀侯任命韩廆为国相却宠爱严遂,两人互相仇恨至深。严遂派人在宫廷行刺韩廆,韩廆躲到韩哀侯身边,韩哀侯抱住他,刺客刺韩廆,连带韩哀侯也被刺死。
叙事
严遂派人在宫廷行刺韩廆,伤及韩哀侯。严遂(?—公元前?年),战国时期韩国大夫。亦称韩严、韩山坚,为韩哀侯当年最亲信的人。据记载,此人在《资治通鉴》中称“严遂”,《史记》中称“韩严”。韩廆(?—公元前371年),战国时期的韩国人,韩世家贵族,韩哀侯时被任用为宰相。
韩哀侯时期,韩哀侯任命韩廆为相,却宠爱严遂,韩廆与严遂结仇至水火不容。周烈王五年(公元前371年),严遂派杀手在朝中刺杀韩相韩廆,韩廆走到韩哀侯身边,韩哀侯抱住他,结果杀手刺中韩廆时,也连带刺死了韩哀侯。
韩哀侯(?—公元前371年),战国时期韩国君主。原名韩屯蒙,韩文侯之子。周安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377年),“韩文侯薨,子哀侯立”,在位6年。韩哀侯元年(公元前376年),韩、魏、赵共废晋静公而分其地,晋国灭亡。次年韩灭郑,迁都于郑(今河南新郑)。哀侯六年即周烈王五年(公元前371年),“韩严遂弑哀侯,国人立其子懿侯”。
读后随笔
继聂政刺韩相韩傀(侠累)之后,韩国又发生一起震惊天下的事件:韩国大夫严遂弑其君哀侯。严遂是这起案件的策划者,原本只想杀死韩相韩廆,结果杀手在场上连哀侯一起杀了,可谓是“血流韩宫”,震惊天下。韩哀侯之死,虽然是误杀所致,但对于韩国国人来说,严遂的罪责是不可饶恕的。
令人难解的是,聂政行刺案与严遂遣人行刺案,这两案在不少地方有相同、相似之点,后一案似乎就是前一案的复制与翻版。于是,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,难道两案本是一案吗?所以寻着这样的疑问,重温历史,还是很有必要的。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,历史问题还得从历史中寻找答案。
史载,严遂遣人刺韩相的案情:公元前371年,严遂策划的一起凶杀案。当初,韩哀公任命韩廆为国相却宠爱严遂,两人互相仇恨至深。严遂派人在朝廷行刺韩廆,韩廆逃到韩哀公身边,刺客刺韩廆,连带韩哀公也被刺死。(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)
史载,严遂雇人刺韩相的案情:公元前397年,严遂(仲子)策划的一起凶杀案。严遂(仲子)与韩国国相韩傀(侠累)平素有恶仇。严遂便暗派聂政去行刺韩傀。刺客聂政将韩傀刺死。(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)
不难看出,两案中相同、相似的地方,主要是行刺元凶均叫严遂;被害对象一个叫韩廆,一个叫韩傀,音形相近。两案中不同的地方,最关键的是发案时间不同,头起发生在韩烈侯时期(公元前397年);第二起发生在韩哀侯时期(公元前371年),它们相隔26年。
《史记•韩世家》记载:烈侯三年(公元前397年),聂政杀韩相侠累(韩傀)。十三年,烈侯卒,子韩文侯立。十年,文侯卒,子韩哀侯立。六年(公元前371年)韩严(严遂)弑其君哀侯,子韩懿侯立。也就是说,韩哀侯是韩烈侯之孙,是韩文侯之子,他死于在位六年。
综上所述,至少可以厘清这么几个问题:(1)韩烈侯时期的韩傀不是哀侯时期的韩廆,“傀”与“廆”形同,但不是一人。(2)韩烈侯时期的严遂也不像是哀侯时期的严遂,有记载,烈侯时的严遂,叫严仲子;哀侯时的严遂,叫韩山坚、韩严。《竹书纪年》中说,韩山坚弑其君哀侯,注云:山坚,韩严也;始知弑哀侯者韩严,而非严遂。(3)是两案而不是一案。
在古韩国同类案件反复出现,一条重要的教训是君主在上层缺乏建立严格而有效的管控机制。韩国所发生的两案,尽管杀手是外雇的,但元凶都是内部上层人物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恐怖仇恨头目往往是统治者自己豢养出来的,韩国两位严遂(严仲子与严遂)及作案就是这样产生和形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