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89.图穷匕见
(2015-11-08 06:19:20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成语源之九读文】
始皇帝二十年(公元前227年)
原文:荆轲奉图而进于王,图穷而匕首见,因把王袖而撕之;未至身,王惊起,袖绝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7卷)
译文: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,图卷全部展开,匕首出现,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,举起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。但未等荆轲近身,秦王已惊恐地一跃而起,挣断了袍袖。
句释:“图穷匕见”,比喻终于露出了真相或本意。
【读后随笔】
公元前228年,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赢政,想派荆轲刺杀秦王。荆轲说:“我现在前往秦国,但没有令秦人信任的理由,未必能接近秦王。倘若能得到樊将军(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樊於期)头颅和燕国督亢(今河北易县、涿县、固安一带)地图奉献给秦王,秦王才会很高兴召见我,我才会有机会刺杀他。”樊於期听说这件事,乐意献出自己的头颅,随即拔剑自刎。此前,太子丹已经准备了一把最锋利的匕首,并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,只要匕首碰到了人体,就没有活的。
次年,荆轲带着助手秦舞阳抵达秦国都城咸阳,秦王赢政安排朝会大典迎接荆轲。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,地图慢慢展开,最后露出匕首。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,举起匕首剌向秦王,不中;秦王挣断袍袖,荆轲将匕首投掷过去,只是击中了铜柱。最后荆轲被秦王杀害。
荆轲(?—公元前227年),卫国人,姜姓,庆氏,春秋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。在卫国,卫人叫他庆卿;游历燕国,燕人称他荆卿。喜好读书击剑,为人慷慨侠义。由于荆轲的行刺,加速了燕国的灭亡,太子丹也难逃覆亡下场。
“图穷匕见”,是荆轲剌秦王过程中的一个情节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。这是荆轲踏上去咸阳行刺秦王的不归路,朋友在易水送别时所唱的《易水歌》。看似荆轲慷慨悲壮,然而以行刺办法去解决问题,把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,甚是荒唐。因而一去不复还的结局,是可想而知的。
不过,“图穷匕见”作为一句成语流传下来,可以给后人留下更深的记忆。深知这句成语的喻义是,事情发展到一定时候,终于露出了真相或本意。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中,列举了近代以来,有三位名人引用过此语。梁启超《与林迪臣太守书》:“既遍思旧法,何者可治今日之天下,抉择既熟,图穷匕见,乃幡然知泰西之法。”叶圣陶《一个青年》:“不意先生乃蓄别抱,图穷匕见,爰有斯言。”茅盾《第一阶段的故事》:“‘可是,悟生,并做一件来讨论,更加好些。’这是‘图穷而匕首见’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