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089.废晋靖公
(2015-11-07 06:34:36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十六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76年);地点:晋地;人物:赵敬侯、韩哀侯、魏武侯及晋靖公;古事:魏、韩、赵三国合力把晋国君靖公废黜为平民。史称“废晋靖公”。
读文
原文:魏、韩、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 公元前376年)
译文:魏、韩、赵三国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,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。
叙事
春秋末期,范氏、中行氏两家被灭,晋国只剩下智、赵、韩、魏四家卿大夫,其中以智氏最强,专擅晋国国政,企图灭韩、赵、魏三家而独吞晋国。公元前453年,晋阳之战智氏原本胁迫韩、魏攻赵,却反被赵、韩、魏三家联手所击败,杀死智瑶,尽灭其族,瓜分其地,为日后“三家分晋”奠定了基础。
公元前445年,赵、韩、魏三家改革图新,越做越大,越做越强,也越来越不听晋君指挥,从而架空晋国国君。公元前438年,晋哀公死,晋幽公即位,赵、韩、魏瓜分晋剩余土地,只有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。从此,晋国被边缘化,赵、韩、魏称为“三晋”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册封赵、韩、魏三家为诸侯,三家代晋趋于合法化。公元前376年赵敬侯、韩哀侯、魏武侯废晋靖公,彻底瓜分晋地,赵、韩、魏三家实质性的取代晋国。公元前349年,韩、赵两国弑靖公,晋国彻底消亡,从此再无人为晋国的开创者姬叔虞祭祀。
晋靖公(?—公元前349年),战国时晋国最后一代君主。姬姓,名俱酒,为姬俱酒。晋孝公之子。周安王二十四年即晋孝公十七年(公元前378年),“晋孝公薨,子靖公俱酒立”。在位二年被废。周显王二十年(公元前349)死,自此晋国灭亡。姬俱酒死后,以静公或靖公相称。《资治通鉴》中曰“晋靖公”,《史记》中称“晋静公”。
读后随笔
废晋靖公,晋君传世止于此,意味着晋国在历史上最后消失了。《史记•晋世家》载:静(靖)公二年,魏武侯、韩哀侯、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。静公迁为家人,晋绝不祀。
晋国建国在戎狄间。公元前十一世纪,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,便成为诸侯唐国。叔虞之子燮父据说徙居晋水旁,改国号为晋,称之为晋国。当年,晋国封地是戎狄游牧地区。《左传》中有记载:“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”。《中国通史》中说:“晋国原是戎狄游牧地区,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为唐侯,在唐国内‘强以戎索’(《左传》定公四年),就是说,按照戎狄生活惯例,分配牧地,不象鲁卫农业地区按周法分配耕地。”东周初期,晋献公一方面兼并许多小国,一方面结好于诸戎,他“娶二女子于戎,大戎狐姬生重耳,小戎子生夷吾”。据考,戎狄是游牧部落,晋国是农耕经济,晋在戎狄游牧区开发土地,实现晋农与游牧业互补,既增强了晋国经济实力,又大大地改善了戎狄人的生活。
晋国兴盛近二百年。晋国号称春秋五霸之一,在春秋290多年间,勃兴称霸长达二百年之久。从晋武公统一晋国,到晋献公巩固君权,将一军扩大为二军,晋国地盘骤然扩大,东到太行山麓,西与秦国毗邻,南抵黄河之南,北与戎狄交接,成了当时的北方大国。晋文公改革内政,国力富强,将二军扩大到三军。同时打起“尊王攘夷”旗号,率领宋、齐、鲁、郑、陈、蔡、邾、莒等国在践土(今河南荥阳东北)会盟,天子周襄王也应邀参加。会盟上,周襄王册封文公为侯伯(诸侯之长),赐其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片土地。周襄王给晋文公的命辞是“敬服王命,以绥四国,纠逖王慝”,与会的各诸侯国也都承认了晋文公的侯伯地位,晋国也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国。此后,晋文公的继承者们又推行霸业达百余年,先后翦灭20余国,征服40余国,对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。
晋国衰亡于内裂变。废靖公、亡晋国,从深层看,不是外部入侵而是内在裂变所致。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,井田制瓦解,晋内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,随着晋公室日趋衰落,以异姓公卿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强大起来。春秋晚期,韩、赵、魏、范、智、中行六家异姓公卿占据晋国大部分土地,并把持着军政实权。公元前490年,韩、赵、魏、智四家用武力消灭了范、中行氏两家,并瓜分了这两家的土地。公元前453年,韩、赵、魏又以武力灭智,瓜分其领地。接着,这三家把晋国土地全部瓜分,并完全取而代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