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句088.下逐客令

(2015-11-05 06:22:01)
标签:

文化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成语源之八读文】

秦始皇帝十年(公元前237年)

原文:宗室大臣议曰:“诸侯人来仕者,皆为其主游间耳,请一切逐之。”于是大索,逐客。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6)

译文:秦国的王族大臣们建议说:“各诸侯国到秦国来作官谋职的人,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来游说的,以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,因此,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。”于是,秦王下令全国实行大搜索,驱逐外来人。客卿楚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。

句释:“下逐客令”,后来泛指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

【读后随笔】

“下逐客令”,原本是一道驱逐的命令。是公元前237年,由秦王嬴政所颁布,驱逐的对象是从诸侯各国来秦的游说之士,目的在于使君臣关系不受挑拨离间所影响,确保秦国的稳定和强盛。由于这项逐客令涉及到李斯,因而在这期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,使“逐客令”很快终止运作。

“下逐客令”,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。战国时期,由于周王室衰微,以致天下诸侯群雄并起,形成七雄竞争的局面。这七雄是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、秦。其中秦国在西,其它六国在东。由于六国君主智昏不一、长短不齐,导致六国的一些有才之士怀才不遇、报国无门,只好到秦国谋求出路。秦缪公时,由余自戎入秦,百里奚自宛入秦,蹇叔自宋入秦,丕豹、公孙支自晋入秦等。以后,秦孝公时,有商鞅自魏入秦;秦惠王时,有张仪自魏入秦;秦昭王时,有范睢自魏入秦。另外,还吕不韦从他国入秦等。在这些外来人员中,多数是说客,准确地说是“客卿”,多数“客卿”为秦国的兴旺作出了贡献。但也混进了一些不怀好意之人,甚至打入少数间谍。因此,秦国的贵族进谏秦王,要求“逐客”,秦王也有意“大索逐客”。于是,向全国颁布“逐客令”。

由于李斯是由楚国入秦的,加之原先为吕不韦舍人,所以李斯也包括在被逐之列。李斯对此很不满意,在临别之前上书秦王。他在书中说:从前穆公招纳贤才,在宋国迎取蹇叔,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支,使秦国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,而称霸西戌;孝公用商鞅变法,使各国都亲和臣服,才有今日天下大治,国家强盛;惠王采纳张仪之策,拆散六国的联盟,使他们为秦国效力;昭王得到范睢的辅佐,加强了王室的权力,遏制了贵族势力。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作用而建功立业的。如此看来,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的呢?美色、音乐、宝珠、美玉都不产在秦国,可大王搜集使用、享受的却很多。但对人的取舍偏不是这样,不管可用与否,不论是非曲直,不是秦人就不用,凡是客卿就一律驱逐。这好像是只看重美色、音乐、宝珠、美玉等,而轻视人才了。我听说泰山不辞让细小的泥土,故能成其巍峨;江海不择除细流,故能成就其深广;圣贤的君王不摒弃民众,故能明示他的恩德。这便是五帝三皇所以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。现在您抛弃那些不是秦国的平民,使他们去帮助敌国;赶跑那些外来宾客,令他们去为各诸侯效力,这就是所谓的把武器借给入侵者,把粮秣送给盗匪了。

秦王赢政看了李斯的上书后,反被客人所说服,立即召见李斯,恢复了他的官位,实际上是收回了“逐客令”。尔后,秦王不但不“逐客”,反而更加重用外来客卿,并采用李斯的计策,暗中派出客卿到各诸侯国去活动,充分发挥外来人为秦国效力的作用,不出几年工夫,秦国果然就兼并了天下。

秦王的一道命令,不知什么时候却成了一句成语,凡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,统统叫做“下逐客令”。老舍在《二马》中就有这样的用法:“马老先生看出伊牧师是已下逐客令,心里十二分不高兴的站起来。”某私营企业经理,从外地聘用一名技术指导人员,由于其责任心不强,给工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。经多次教育,还不很好地吸取教训。于是这位经理便下逐客令,按合同规定进行了解聘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