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087.赵国内乱
(2015-11-01 10:27:26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十四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86年);地点:赵国;人物:赵朝、赵章(赵敬侯);古事:赵国公子赵朝起兵反叛,企图夺取赵国统治权,未遂外逃。史称“赵国内乱”。
读文
原文:赵公子朝作乱,奔魏,与魏袭邯郸,不克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 公元前386年)
译文:赵国公子赵朝反叛作乱,出奔魏国,与魏国军队一起进攻赵国邯郸,未能攻破。
叙事
“赵国内乱”,是战国之初赵国宫廷中的一场争权事件,即赵武侯太子赵朝与赵烈侯太子赵章之间的一场搏斗。周安王二年(公元前400年),赵烈侯卒,其子赵章年纪尚小,便由赵烈侯的弟弟赵武公掌握赵国实权,人们出于对武公的敬重,常以武侯相称。武侯执政期间,赵氏家族内部相安无事。十三年后(公元前387年)赵武侯死,国人复立赵烈侯太子赵章,是为赵敬侯。此时,赵氏家族便出现了问题。赵武侯之子赵朝对复立赵章不能接受,认为自己是武侯之长子,继承父位是合理合法的事情。
第二年即赵敬侯元年(公元前386年),赵朝便起兵反叛,企图推翻赵敬侯,夺回统治权。面对内乱,赵敬侯果断采取措施,出兵加以平息。赵朝反叛失败后,投奔魏国,得到了魏文侯之子魏武侯的公开支持,并帮助赵朝攻打赵都城邯郸。史载,“赵公子朝作乱,奔魏,与魏袭邯郸,不克”。
读后随笔
赵朝(?—公元前?年),战国时赵国公子。嬴姓,赵氏,名朝,称嬴赵朝。赵武侯之子,赵敬侯之堂兄弟。赵朝原本只是一名公子,因其作乱而榜上有名。其实,赵朝作乱,规模不大,时间不长,但影响却超出了作乱本身。因为此次内乱发生在赵、魏、韩封侯、三家分晋完毕的背景下,又是赵敬侯即位的第一年,所以不仅对赵氏家族产生重大影响,而且对三晋联盟格局产生一定的变数。同时,对赵都邯郸也起了促进作用。
赵国内乱,反映了赵内争立的复杂化。早在赵简子时期,简子打破常规,废长子伯鲁立幼子赵无恤为自己的继承人,使立后变得复杂化,争立更为激烈。简子死后,幼子无恤继位,是为赵襄子。赵襄子时期,“其后娶空同氏,生五子。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,不肯立子,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。代成君先死,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。襄子立三十三年卒,浣立,是为献侯”(《史记•赵世家》)。由于赵献侯年少,被赵襄子弟赵桓子赶走,自立于代。桓子一年后死,赵氏家族人认为赵桓子自立违背了赵襄子的意愿,便共杀桓子之子而复迎立赵献侯。赵献侯死,其子赵藉立,是为赵烈侯。周安王二年(公元前400年),赵烈侯卒,其子赵章年纪尚小,便由赵烈侯的弟弟赵武公代立。十三年后(公元前387年)赵武侯死,国人复立赵烈侯太子赵章,是为赵敬侯。赵武公十三年(公元前387年)武公死,国人复立赵烈侯太子赵章,是为赵敬侯。赵敬侯是武公之侄,赵烈侯之子。赵敬侯死后,国人立敬侯之侄赵章继位,而将敬侯之子赵朝排除在外。这样,自然会激起赵朝等人的不满,便以武力相加,作一拼死争夺。
赵国内乱,结束了赵魏友好的蜜月期。赵朝反叛失败后,投奔魏国,得到了魏文侯之子魏武侯的公开支持,并帮助赵朝攻打赵都城邯郸,魏、赵开始决裂,预示着赵、魏、韩“三晋”联盟的密月期从此结束。《史记•赵世家》载,赵敬侯在位十二年,赵与魏之间战多和少。赵敬侯四年,魏败赵兔台;五年,齐、魏为卫攻赵,取赵刚平;六年,赵借兵于楚伐,取棘蒲;八年,赵拔魏黄城。在此期间,赵与魏在军事上的联合行动几乎没有。
赵国内乱,增强了赵都邯郸的紧迫性。《史记•赵世家》载:“敬侯元年(公元前386年)。武公子朝作乱,不克,出奔魏,赵始都邯郸。”赵敬侯赵章上任之初,就遭遇公子赵朝叛乱。面对内叛,他果断采取措施,出兵加以平息。为了走出阴影,重振朝威,加之战略考虑,赵敬侯立即作出惊人之举,离开中牟(今河南中牟),迁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区西南)。赵都从中牟迁至邯郸后,其地理位置有了变化,西有黄河,南有漳河,与魏为界;东有清河(河北清河县西境),与齐为界;北有易水,与燕为界;又西北傍阴山筑长城,与匈奴、楼烦、林胡为界,有利于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,与强雄争天下。此后,邯郸都城一直是赵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的中心,历经八君,共158年,于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