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86.毛遂自荐
(2015-10-30 13:56:34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成语源之六读文】
时间:周赧王五十七年(公元前258年)
原文: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,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我与之俱,得十九人,馀无可取者。毛遂自荐于平原君。平原君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遂曰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!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脱颖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平原君乃与之俱,十九人相与目笑之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5卷)
译文: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,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人一起前往,但只挑出十九人,剩下的都挑不出来了。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赵胜自我推荐。赵胜说:“贤良人才为人处世,好比锥子在口袋中,锥尖立即能露出来。如今先生来到我门下已经三年,我左右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,我也未曾听说过你的作为,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,先生不能干,先生留下吧!”毛遂说道:“我不过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而已!如果早把我放进去,我早就脱颖而出了,岂止露出个锥尖呢!”平原君赵胜于是让毛遂一同赴楚,另外十九人都相视嘲笑他。
句释:“毛遂自荐”,比喻自告奋勇,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。
【读后随笔】
毛遂,战国时赵国人,平原君门下食客。公元前258年,秦围赵都邯郸,平原君到楚国求救,毛遂自荐同往。这时,他的“战友”也嘲笑他。可是,他到了楚国后,却一展大智大勇才华。当平原君与楚王言合纵未决时,毛遂按剑上前,陈述利害,谈古论今,有板有眼,有条有理,终使楚王同意。博得平原君及其随从的一致赞誉。
“毛遂自荐”的故事,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之一。尤其是在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中,以出神入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,把人物刻画得活龙活现,跃然纸上,为毛遂这个小人物做了一篇光照千秋的大文章。鲁迅对《史记》称赞有嘉,他说这是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,诚哉斯语!
“毛遂自荐”之所以成为一句充满生机的成语,毛遂之所以被人视为自告奋勇、自我推荐的楷模,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毛遂确有真才实学。他在楚国的所作所为,就证明了这一点。楚王看到毛遂的勇气,产生畏惧之感;听到毛遂的陈述,连连点头。二是选择了实现毛遂价值的最佳时机。秦国兵围邯郸,说服楚王出兵救助,此举非他莫属,倘若此时不自荐,便会永远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。三是毛遂自荐不存私意。他的自荐不是跑官要官捞好处,而是勇于承担困难,敢于冒风险,为救国而效力。
在“毛遂自荐”溯源中,值得一书的是,还有那位平原君。这是一位不可忘却的大功臣。古云:千里马难遇,伯乐更难遇。尽管平原君开始并未发现毛遂的才能,但他终归没有埋没人才,终究是一位“伯乐”。假若只有毛遂的自荐,没有平原君的接纳,虽有“毛遂自荐”之语,却无“毛遂自荐”之果。那样的话,“毛遂自荐”这句成语就逊色得多了,或许不可能成为一句成语。

加载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