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85.纸上谈兵
(2015-10-27 05:56:55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成语源之五读文】
周赧王五十五年(公元前260年)
原文:赵括自少学兵法,以天下莫能当;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而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!”乃括将行,其母上书,言括不可使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5卷)
译文:赵括从小学兵法时,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;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,赵奢也难不倒他,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。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,赵奢说:“带兵打仗,就是出生入死,而赵括说起来很随便。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,如果一定要用他,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。”待到赵括为将准备出发前,他的母亲急忙上书,指出赵括不能重用。
句释:“纸上谈兵”,是从“赵括自少学兵法,以天下莫能当;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”演变而来的,后为一句成语,比喻不联系实际,空谈理论。
【读后随笔】
赵括是“纸上谈兵”的第一个形象人物。“纸上谈兵”源于赵奢对赵括的评价。赵奢是赵国名将,有丰富的作战经验,为赵国建立了不可磨灭功绩,时人称之为“马服君”。赵括是赵奢之子,也叫“马服子”。赵括少时学兵法,善于谈兵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他与父亲赵奢谈兵法,赵奢也难不倒他。但赵奢不赞成赵括空谈兵法的做法。说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”,照这样纸上谈兵,“破赵军者必括也”!赵孝成王六年(公元前260年),赵奢死后,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军。廉颇与秦将白起对峙,坚守不战。秦国的间谍散布谣言,说秦国军队最怕赵括当大将。赵国中秦国间计,用赵括代廉颇为将。赵括一上任便全部改变了廉颇所建立的军纪规章,撤换了大批军官。在秦将白起的引诱下,赵括率军在长平大举出击,被秦将白起包围,突围不得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,赵括被射杀,四十多万赵兵全部被俘坑亡。
“纸上谈兵”,说的是只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,比喻不联系实际,空谈理论。古往今来,完全靠“纸上”带兵打仗,是很难打胜仗的。一个人,言理夸夸其谈;行文头头是道;用兵自以为高,一旦付诸实践,就捉襟见肘,什么事情也会办砸锅。赵括虽学了一点兵法,但全然是纸上的东西,他既没有正确运用,又无实战指挥经验,所以导致本人身亡、全军覆没的惨剧就不是偶然的了。
赵括的“纸上谈兵”,一条重要教训是,读兵书不能停留在纸上。任何一个带兵者,要想带兵打胜仗,应注重把兵书知识,转化为指挥作战能力。否则,读的东西再多,也难以成为一名高明的军事指挥者。所以,凭着本本行事,不顾客观变化,就会碰壁、吃亏,终难摆脱被动局面。
不要赵括的“纸上谈兵”,并非是反对读书和增强理论知识。读书不等于空谈;不读书不等于务实。应该说,死读书不行,不读书也不行。一般说来,“开卷有益”,多读些书是有好处的,不读书是难以进步的。问题是,要学以致用,学以活用。假如能把“纸上”谈兵与“实际”用兵有机地结合起来,就能成为不尚空谈的得力将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