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事085.田氏代齐
(2015-10-26 14:50:37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周纪篇之十二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91年—前386年);地点:齐都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);人物:田和、田白、田盘、田常等;古事:齐相田和在流放姜姓齐君康公后,被周天子(周安王)正式列为诸侯,田齐取代姜齐,仍沿用齐国名号,史称“田氏代齐”。
读文
原文:初,田常生襄子盘,盘生庄子白,白生太公和。是岁,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,使食一城,以奉其先祀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 公元前391年)
译文:当初,齐国相位在田常死后由其子襄子田盘继承,田盘之后又由其子庄子田白继承,田白之后再由太公田和继承。这年,田和把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,让他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,以祭祀其祖先。
叙事
春秋初,陈国内乱,公子完恐祸及己,奔齐。齐桓公十四年(公元前672年),桓公使完为工正,完改陈姓为田氏。此为陈(田)氏立于齐之始。齐景公时,田釐子乞为大夫,由于齐公室腐败,田乞以斗出贷、小斗收进,行阴德于民,民归之如流水,增加了户口和实力,是谓“公弃其民,而归于田氏”。公元前490年,齐景公死,年少的公子荼即位为齐晏孺子,齐国公族国、高二氏专权。次年六月,田乞联合鲍牧,攻灭国、高二氏;十月晏孺子退位,田乞拥立晏孺子异母兄、公子阳生为齐悼公,田乞自立为相。从此,田氏开始掌握齐国国政。《史记•田敬仲完世家》记载:“悼公既立,田乞为相,专齐政。”
田乞卒,子常代立,是为田成子。田成子田常继位相齐后,复修父辈之政,以大斗出贷,以小斗收,深得齐人拍手叫好,歌之曰:“妪乎采芑,归乎田成子!”齐简公四年(公元前481年)田常杀右相监止和齐简公,立简公之弟骜为平公,自任相国,扩大封地,尽诛公族中强者,自此田氏继续专齐政。此间,田常以齐相的身份,采取灵活的策略,一步步掌控齐国。在对外上,田成子采取“缓和”政策,把原先侵占鲁国、卫国的土地全部归还,同晋国韩氏、魏氏、赵氏签订和约,与吴国、越国互通使臣等。在对内上,田常采取安定、赏赐、亲民的政策,尤其是为了稳住齐平公,他对平公说:“施行恩德是人们所期望的,由您来施行;惩罚是人们所厌恶的,让臣来执行。”《史记•田敬仲完世家》云:这样施行了五年,“齐国之政皆归田常”。
田成子死,其子田盘代立,为齐宣公相,是为田襄子。田襄子田盘在辅佐齐宣公期间,晋国发生了韩、魏、赵三晋杀知(智)伯、并瓜分其土地的事件。这件事,引起了田盘的极大关注和警惕。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在齐国的重演,田襄子一方面在对内问题上,让他的兄弟和本族人都去做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,占有这些地盘,并在这些领地内扩充田氏的势力,扩大田氏的影响,确保从“中央”到“地方”统治地位;另方面在对外策略上,坚持与韩、赵、魏三晋互通使节,互通有无,保持强势之间的友好联系。田盘的这些举措,使其在执政期间一度无内忧无外患,从而为以后的田氏取代齐国奠定了基础。
田襄子死,其子田白代立,继任齐宣公相,是为田庄子。田庄子田白在齐相位40年之久,大部分时间都在致力于对外扩张,即便到为相的晚期,也没有放弃这种扩张。齐宣公四十三年(公元前413年)齐国向晋国发起进攻,克毁黄城(今山东冠县以南),围困阳狐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。第二年(公元前412年),齐国进攻鲁城(今河南许昌市南)、葛邑(今河南长葛县北)和安陵(今河南鄢陵县西北)。在田白去世的那一年(公元411年),齐国夺取鲁国的一城。
田庄子死,其子田和代立,是为齐太公。齐太公田和不仅继承祖业任齐相,而且以更加强硬的手腕控制着朝政。齐宣公死,子康公立,因其荒淫嗜酒,不勤于政,被田和于公元前391年将其迁于海岛上,只留给其一城以祭祀先祖,而此时的田和自立为齐君。公元前386年,田和被周安王册命为诸侯,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,田和正式称侯,仍沿用齐国名号,世称田齐,以示别于姜姓齐国。《史记•田敬仲完世家》记载:“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,食一城,以奉其先祀。明年,鲁败齐平陆。三年,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,求为诸侯。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,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。周天子许之。康公之十九年,田和立为齐侯,列于周室,纪元年。”
读后随笔
田和“以田代齐”,是战国初年田氏取代姜姓成为“田齐”的开始,是田常、田盘、田白几代“以田专齐”的延续。同时,也标志着“姜齐”即姜氏齐国的结束。尽管姜氏齐国至此而止,但所留下的印记无法抹去。因此,读春秋战国,尤其是读田氏齐国,不应该忘却那段离去的历史。
姜氏齐国,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。自西周初太公望建国起,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灭国,凡二十世,三十二君,享国665年。《史记》以“齐太公世家第二”记述了它兴衰的方方面面,展示了它浮沉的点点滴滴。概括起来是这样的:公元前十一世纪,太公望(吕尚、姜尚)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,被分封于齐(现今山东),初都营丘(今山东昌乐东南),后迁至临淄(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)。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,东与纪、莱,西南与鲁,北与燕、卫为邻。春秋初期,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,国力富强,成为霸主。公元前567年,齐灵公灭莱(今山东黄县东南),疆土扩至东部,疆域东到海,西到黄河,南到泰山,北到无棣(今河北盐山南)。以后,姜齐开始走下坡路,终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(陈氏)所替代。
姜氏齐国最能引为自豪的是,由小国变成大国,再由大国变成强国。建国之初,其地盘只有今山东北部,经齐太公经营打拼,成为东方大国。“太公至国,修政,因其俗,简其礼,通工商之业,便鱼盐之利,而人民多归齐,齐为大国。及周成王少时,管、蔡作乱,淮夷畔周,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:‘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’齐由此得征伐,为大国。”进入春秋时期,经齐桓公吞并十国,成为华夏各国最富强的大国。齐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,施行善政,整顿国政,国分二十一乡,全民皆士,乡士合一,平时农夫耕田,战时农夫当兵,“连五家之兵,设轻重鱼盐之利,以赡贫穷,禄贤能,齐人皆说”。数年之间,国富兵强,齐桓公七年(公元前679年),齐国终就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,成为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强国。
太史公司马迁评述说:“吾适齐,自泰山属之琅邪,北被于海,膏壤二千里,其民阔达多匿知,其天性也。以太公之圣,建国本,桓公之盛,修善政,以为诸侯会盟,称伯,不亦宜乎?洋洋哉,固大国之风也!”意即我到齐国看到,齐地西起泰山,东连琅邪,北至大海,其间沃土两千里,民众心胸阔达而深沉多谋,这是其天性所在。由于齐太公的圣明,树好立国根基;齐桓公的盛德,施善政,召集诸侯会盟,成为霸主,不是顺理成章吗?广盛博大呀,确是大国风貌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