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周纪篇之十一】时间:战国初期(公元前397年);地点:韩国都城阳翟(今河南许昌市禹州);人物:聂政、侠累(韩傀)、严仲子(严遂)、聂嫈;古事:侠客聂政替严仲子报仇,独身刺死韩相侠累,后毁容而自杀;其姐聂嫈当街认尸,并以身殉弟。史称“侠杀侠累”。
读文
原文:三月,盗杀韩相侠累。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。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,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,欲因以报仇。政不受,曰:“老母在,政身未敢以许人也!”及母卒,仲子乃使政刺侠累。侠累方坐府上,兵卫甚众,聂政直入上阶,刺杀侠累,因自皮面决眼,自屠出肠。韩人暴其尸于市,购问,莫能识,其姊嫈闻而往,哭之曰:“是轵深井里聂政也!以妾尚在之故,重自刑以绝从。妾奈何畏殁身之诛,终灭贤弟之名!”遂死于政尸之旁。(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公元前397年)
译文:周安王五年(公元前397年)三月,有盗刺杀韩国相国侠累。侠累与濮人严仲子有仇隙,他听说轵地人聂政很勇敢,就用一百镒黄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,想让聂政为他报仇。聂政不接受礼物和要求,说:“我的老母还健在,需要奉养,我不能将我的生命许给他人。”聂政的母亲病故后,严仲子便派他去刺杀侠累。侠累正坐府中,周围有很多兵丁,聂政直冲厅阶,将侠累剌死,然后划破自己的面皮,挖出双眼,剖腹出肠,毁容而死。韩国人把聂政尸体暴露街上,并悬赏查找此人来历,但无人知道。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此事,也勇敢地来到街上认领聂政,并哭诉说:“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!他因为姐姐还在,就毁容以免连累我,我怎么能顾惜自己的生命而让弟弟的英名被埋没了呢?”于是她也自尽在聂政的尸体旁。
叙事
刺杀韩相侠累事件,行刺者是大侠聂政。聂政(?—前397年),战国时轵(今河南济源东南)人。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姐避祸于齐地(今山东境),以屠为业。韩烈侯时,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(名傀)廷争结仇,出逃韩都,在外漂流,伺机报复。听说大侠聂政之名,便献金为其母庆寿,与聂政结为好友,求其为己报仇。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,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,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,步入相府刺死侠累。因怕连累自己的姐姐聂嫈,遂持剑自破面、挖眼、剖腹而死。韩当局把聂政尸体暴于街市。其姐姐聂嫈听说此事,勇敢地来到街上认领,并哭诉说:“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!他因为姐姐还在,就毁容以免连累我,我怎么能顾惜自己的生命而让弟弟的英名被埋没了呢?”于是她也自尽在聂政的尸体旁。
读后随笔
三家灭智后,曾在赵家发生了豫让刺赵襄子事件;三家封侯后,又在韩国发生了聂政刺韩相事件。尽管两次行刺相隔50多年,其方式方法不同,但都凸显一个“义”字,是弱势者对强势者的恐怖反抗。看来,这样的行刺不会就此而止。那么,下一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哪里?没有人作过详细的预测。不过,一般说来,在势力强弱悬殊又争斗激烈的地方容易发生此类事件。因为强者欺压弱者时,强者手中有足够的权力可用,而弱者只好寻求和利用义士来加以报复。这大概是特点,也是规律。
古华夏之地,崇尚侠义精神,使得任侠之风源源流长。有怨怨相报,冒死泄愤而嫉恶行侠的;有见义勇为,除暴安良而仗义行侠的;也有为报知遇之恩,不惜献身而慷慨行侠的。春秋战国时期,滋生的侠客众多,而聂政能够成为富有传奇式的侠客人物,久久留在后人的心目中,是有其历史原因的。
聂政是个讲义气的人。在他的心目中,只要你有恩于我,不论恩大恩小,我便感恩图报;只要你有恩于我,无论恩深恩浅,我统统以深相待;只要你有恩于我,不管恩真恩假,我一概以真相应。其实,严仲子的恩并不多不深也不真,其施恩的根本目的是让聂政去死,为自己报仇。而在聂政骨子里深深打上了传统的义孝印记。孝敬父母,老母健在,“未敢以许人也”;义气待人,为朋友两肋插刀,不惜献身。聂政在行刺获得成功之后,“自皮面决眼,自屠出肠”,即自己划破脸皮,挖出双眼,剖腹出肠,以毁容让人无法辨认,以免牵连他人,这是何等慷慨无私的行侠。
聂政行刺的对象是韩相侠累。侠累是韩景侯之弟,韩烈侯之叔。他在任相期间,与大臣严仲子不和,结下难以化解的仇恨。最终让聂政给“化解”了。侠累死了,一切皆完。他没能带走他的相位,也没能带走他的厚禄,当然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值得后人怀念。侠累与聂政素不相识,并无怨仇,却成为聂政刀下之鬼,多少有点冤。但深究起来,并非无辜。侠累与聂政无仇,亦无恩,所以这种无恩者很容易成为义士捕杀的对象。
关于严仲子,也属上层贵族。他与侠累在官场上的争权,属于“狗咬狗”之争,分不出谁是谁非。他们二人所结下的恨仇,本与聂政无关,但严仲子从中做了手足,使无关变得有关。严仲子听说聂政很讲义气,就有意打通关节、拉套近乎,用一百镒黄金为聂政的老母祝寿,并往来频繁,俨然成为聂政的“知己”,致使聂政不忘知遇之恩,甘愿为严仲子去刺杀侠累。
值得一提的是聂政的姐姐聂嫈,她为了使弟弟名声传扬,不惜以身殉弟,可堪称为侠女,为聂政大侠增添了光彩。聂嫈是一位中国古代传统式的女性。她有家、有爱、有尊严。有资料介绍,她曾经也想嫁人生子,由于家境贫寒需要度日,母亲年迈需要照料,只好守在母亲身边,帮帮家里做些事情。再说,弟弟还是孤身一人,也需要有个女人在家照应,好让弟弟在外安心谋生。其弟聂政暴尸街头,姐姐聂嫈寻弟至此,伏尸痛哭,一番诉说令人震惊。这番诉说的大意是:这就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!他因为姐姐还在,就毁容以免连累我,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,永远埋没弟弟的英名呢?看来,聂政的真正知己不是严仲子,而是他的姐姐。严仲子只不过是有所求的虚伪过客,而聂嫈才是共命运的真正知己。因而聂嫈在哭诉之后,“遂死于政尸之旁”。
古代侠义精神,根源于墨子的“墨侠思想”。墨子主张“兼爱”、“尚贤”、“贵义”,特别是要讲究“义”,义就是意味着一切要有利于他人。墨子的观点,代表的是庶民利益,为后世的侠士所接受。然而,它缺乏阶级分析,具有很大盲目性和历史局限性,所以也很容易受人利用。大侠聂政行刺,正说明了这一点。
尽管如此,聂政的侠义精神是深受后人喜爱的。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聂政的“聂政台”。台高9﹒62米,台阶34级,占地总面积1156﹒3平方米。在济源东南郊还有“聂政冢”。原来墓冢较小,后因远近人们每年农历二月二来此祭祀时,都要带土添冢,故逐渐增大。现在墓高7米,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。尤其是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写了历史剧《棠棣之花》,更是赞颂了聂政的事迹。
还要指出的是,昔日大侠与当代勇士,在层次上是不同的。当代勇士,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,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。盲目舍生取义,是不可取的。这也是二者之间区别所在。当然,历史上的仗义大侠与当代的恐怖主义者也是不同的。前者,行侠的目标专一而不伤及无辜;后者的恐怖行为在于实现目标与滥杀无辜相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