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83.完璧归赵
(2015-10-21 06:27:22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成语源之三读文】
周赧王三十二年(公元前283年)
原文:“臣(蔺相如)愿奉璧而往;使秦城不入,臣请完璧而归之!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4卷)
译文:“我蔺相如愿护持宝玉前去,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,我一定能完璧归赵。”
句释:“完璧归赵”,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归还本人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完璧归赵”,出自于蔺相如之口。蔺相如,战国时的赵国人,先为他人门客,后为赵国大臣。据记载,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。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,写信给赵惠王,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。当时秦强赵弱,赵王怕给了璧得不到城,如果不给又怕秦军马上来攻打。这个难题怎么解决一时确立不下来,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,也没有找到。赵王正在为难之时,宦者令缪贤推荐了门客蔺相如。于是赵王立即召见,问蔺相如:“秦王用十五座城交换我的和氏璧,能不能给他?”相如说:“秦强赵弱,不能不答应他。”赵王说:“得了我的宝璧,不给我城邑怎么办?”相如说:“秦国请求用城换璧,赵国不答应,赵国理亏;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,秦国理亏。两种对策衡量一下,宁可答应他,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。”赵王说:“谁可以派为使者?”相如说:“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,臣愿意捧护宝璧前往出使。城邑归属赵国了,就把宝璧留给秦国;假如秦国不交出城邑来,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。”赵王立即决定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入秦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谋略与胆识,终不负使命。这就是原始的“完璧归赵”的由来。
“完璧归赵”中的璧是“和氏璧”。那么,何为“和氏璧”?据传,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的一块璞玉。卞和将璧献给厉王,经玉工辨识为石头,因犯欺君之罪断卞和左足。后武王即位,卞和又献此玉,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。文王即位,卞和抱玉,哭于荆山下。文王派人给以关怀,并使人剖璞,果是真玉。因称“和氏璧”,简称“和璧”。此后,“和氏璧”被誉为“天下共传奇宝”。
“完璧归赵”后来演变为成语,泛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归还本人。某寺院的一蹲珍贵的古铜像不翼而飞,公安人员经过侦察破案,抓捕了犯罪嫌疑人,找到了这座古铜像,并完好无损地将铜像送回该寺院,这也可以称之为“完璧归赵”。小刘是四中队一位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。一次,机关想借用小刘搞文艺汇演。这个中队的领导担心小刘一去回不来,中队的文体活动将会受到影响。机关一位领导用“完璧归赵”一语消除中队领导的担心。看来,“完璧归赵”不只是用于物,而且可以引伸到人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