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83.卫嗣君“赎亡”
(2015-10-19 06:38:01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王侯篇之十四读文】
原文:卫平侯薨,子嗣君立。卫有胥靡亡之魏,因为魏王后治病。嗣君闻之,请以五十金买之。五反,魏不与,乃以左氏易之。左右谏曰:“夫以一都买一胥靡,可乎?”嗣君曰:“非子所知也!夫治无小,乱无大。法不立,诛不必,虽有十左氏,无益也。法立,诛必,失十左氏,无害也。”魏王闻之曰:“人主之欲,不听之不祥。”因载而往,徒献之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卷)
译文:周显王四十四年(公元前325年),卫平侯去世,其子卫嗣君即位。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,为魏国王后治病。卫嗣君听说后,要求用五十金把他买回来。经过五次反复,魏国仍是不给,便打算用左氏城去换。左右侍臣劝谏说:“用一座城去买一个逃犯,值得吗?”嗣君回答说:“这你们就不懂了!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,就不会有大乱子。如果法度不建立,当杀的不杀,即便有十座左氏城,也无益处。法严明,违法必究,失去十座左氏城,也终无大害。”魏王听说这件事,感叹说:“国君的愿望,不满足他恐怕会不祥。”于是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,未取报偿。
简介:卫嗣君(?—公元前293年),战国时卫国国君。姬姓,子南氏,亦称卫成襄侯。卫平侯之子,卫怀君之父。在位42年。公元前334年即父位,嗣君五年(公元前330年)更贬号曰君,卫国仅存濮阳一地。嗣君四十二年(公元前293年)卒,其子卫怀君继位。
【读后随笔】
公元前325年,卫国有个苦役犯借机逃亡到魏国,不肯回国了。卫国君主卫嗣君知道后,要求用五十金把此人赎回来。经五次反复协调,未果。卫嗣君又打算用一座左氏城去赎。左右侍臣都说不合算。卫嗣君便用“小大”即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的道理,说服了大家。魏王听说也受到感动,并不取任何报偿,将那逃犯送回了卫国。
用一座乃至十座城去赎回一个逃亡者,而且不是重大罪犯,只不过是一般苦役犯,合算吗?值得吗?不仅古人认为不合算,就是今人也觉得不值得。然而,听了卫嗣君“治无小,乱无大”的一番表述,便会感到不无道理。看来,卫嗣君不惜代价赎胥靡是颇有见地的。
宋代著名政论家苏洵说:“夫危生于安,亡生于存,乱生于治。君子视微知著,见始知终,祸无从起。此思虑之政也。”危险往往萌芽于安全之中,灭亡开始于生存之中,祸乱孕育于政治清明之中。君子能够从细微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,能够从事件的起始预测到它的结局,从而使祸乱失去赖以产生的根源。这就是思虑的道理。安乐盛世往往具有很大的蒙蔽性,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盛世太平景象,而忽视潜在的危险因素,或者明明看到了问题却认为小,而不去管它。结果所谓的小问题,变成了大问题。假若面对盛世,明察事态,关注发展,及时发现和化解小问题,就不会有大乱子,就会使盛世局面得以巩固。
其实,卫嗣君以城赎亡耍弄的是一种权术。翻阅《韩非子》一书,韩非子对卫嗣君类似的这种权术多有记载。卫嗣君使人装扮成客商通关,关市小吏故意刁难不让过,那客商只好用金钱贿赂,才得以通行。卫嗣君知情后,立即命人召来小吏责问:“某日有客商经过你的关口,给了你许多金子,你就让他走了,有这回事吗?”那小吏吓得两腿发抖,照实承认。卫嗣君立即下令重打五十大板,再罚双倍的金子,让这位小吏回原地供职。这样一来,整个关市大振,没有人再敢“吃拿卡要”了,而且认为卫嗣君有明察秋毫的神奇本领。
卫嗣君还善用权术笼络人心。有一次,他手下的一个人到一县令身边督察,无意间揭起此县令的床褥,发现底下是相当破旧的席子,回来告诉了卫君。卫嗣君听后,马上派人送去新的席子,使者对县令说:“国君知道你的席子很破旧了,特赏赐给你新的席子。”县令又惊又喜,以为卫君如此关心下面的人,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神明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