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载中…
个人资料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
  • 博客访问:
  • 关注人气:
  • 获赠金笔:0支
  • 赠出金笔:0支
  • 荣誉徽章:
正文 字体大小:

读古事077.三家灭智

(2015-09-30 06:39:32)
标签:

历史

笔记

《资治通鉴》


【周纪篇之四】时间:春秋末期(公元前453年);地点:赵氏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南郊);人物:赵襄子(赵无恤)、韩康子(韩虎)、魏桓子(魏驹)、智伯(智瑶);古事:在晋阳围赵之战中,韩、魏两家与赵家联手打败智家军,擒杀智瑶,灭其家族,分其领地。史称“三家灭智”。

读文

原文: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,城不浸者三版;沉灶产蛙,民无叛意……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,曰:“臣闻唇亡则齿寒。今智伯帅韩、魏以攻赵,赵亡则韩、魏为之次矣。”二子曰:“我心知其然也;恐事未遂而谋泄,则祸立至矣。”张孟谈曰:“谋出二主之口,入臣之耳,何伤也!”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,为之期日而遣之。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,而决水灌智伯军。智伯军救水而乱,韩、魏翼而击之,襄子将卒犯其前,大败智伯之众,遂杀智伯,尽灭智氏之族。唯辅果在。(以上原文见《资治通鉴•周纪一》公元前403年)

译文:智瑶、韩康子、魏桓子三家出兵团团围住晋阳,又引水灌城。大水一直漫到离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,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,鱼虾孳生,然而人民仍是对赵襄子忠心耿耿,誓死不降……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、魏桓子二人,劝说道:“唇亡则齿寒,古之常理。现在智瑶率领韩、魏二家来围攻赵家,赵家灭亡就该轮到你们韩、魏自身了。”韩康子、魏桓子也说:“我们心里也知道他会这样做,只是怕事情还未发动计谋先泄露出去,就会马上大祸临头。”张孟谈又说:“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,只有我一人听见,有什么可担心的?”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,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。夜里,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士兵,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。智瑶军队为救水淹,大乱阵脚,韩、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,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,大败智家军,杀死智瑶,又将智家族人尽行斩灭。只有智果因改姓辅氏得以幸免。

叙事

公元前453年,执政晋国正卿的智瑶,依仗自己家族的势力强大,企图灭韩、赵、魏三家而独吞晋国,便胁迫韩、魏两家一起去攻打赵家。他们在围住赵家的晋阳城后,引水灌城,遭到了城内百姓的顽强抵抗。由于韩、魏对智瑶的欺压行径早有反抗之心,只是敢怒不敢言。赵襄子利用这一点,派家臣张孟谈出城说服了韩、魏两家与赵家联手反智,三家“唇齿相依”,一拍即合,大败智家军,杀死智瑶,尽灭其家族,瓜分了其领地。

读后随笔

三家灭智,说的是赵、韩、魏三家一举消灭了智家。这一举动,彻底颠覆了晋国的格局,由智氏一家独大,变成了赵、韩、魏三家割据。灭智绝族,“唯辅果在”,看来过于残忍。不让智伯活着,也得给族人留条活路。即便智伯当死,且多数族人却是无辜的。然而,智氏的灭绝,并非偶然,是必然要发生的事,只是个时间迟早的问题。

智氏的覆灭,祸源于智瑶。智瑶是智氏宗主智宣子之子。智宣子死后,由他接班。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,家族与宗主是命运相依的共同体,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。智瑶得势之时,智氏家族也风光于世;智瑶失势之时,尤其是被杀后,智氏家族自然难逃一劫。由此可见,是智瑶之过之死,祸及智氏家族。

智瑶之死,与其说是赵、韩、魏三家合力所杀,不如说是他自身品格所致。此人品格特点是“长处很长,短处很短”。族人智果早在选智氏宗主继承人时,就反对任用智瑶。智果曾分析说:“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,只有一项短处。仪表堂堂是第一项长处,精于骑射是第二项长处,才艺双全是第三项长处,能言善辩是第四项长处,坚毅果敢是第五项长处。他的唯一短处就是居心不仁。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义的恶事,谁能和他和睦相处?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,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离灭亡不远了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第1卷)智宣子对此不予理会。智瑶接班后,果然以自己的长处做欺压盘剥、武力打击魏、韩、赵的恶事,激起这三家的不满,后被三家联手所杀死。

司马光则从才与德的关系上发表评论说:“智伯之亡,才胜德也。夫才与德异,而世俗莫之能辨,通谓之贤,此其所以失人也。夫聪察强毅之谓才,正直中和之谓之德。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” 智瑶的灭亡,在于他多才缺德。这正是酿成智氏被灭的深层原因。纵观历史,这种“才有余而德不足,以致于颠覆者”屡有发生。看来,三家灭智未能引起人们对德才方面的认知,但三家灭智却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。

一代智氏强族在晋国殒落了。此时,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个家族的先祖。有记载说“智源于荀”。荀氏始祖称原氏,名黯,字息,曲沃代翼后,时任晋武公大夫。晋武公灭荀国(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附近)后,因功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为邑,原氏从此以荀邑为姓,原氏改叫荀息。荀息是晋献公肱股之臣,侍奉晋献公26年之多。晋献公二十六年(公元前561年),献公临终前将儿子奚齐托付给荀息,让荀息辅佐。“遂属奚齐于荀息,荀息为相,主国政”(《史记•晋世家》)。晋献公死后,晋国内发生内乱,荀息辅佐失败,深感的愧于献公,便自杀而死。荀息之后代有荀林父、荀首。他们是兄弟俩,哥哥荀林父为晋中行,其后皆称中行氏;弟弟荀首后为智氏之始祖,晋国智氏家族第一代。

一世宗主荀首。(?—前583年),始为晋大夫,受宠于晋景公。公元前597年,荀首的兄长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大夫,他也借势任军大夫,后列下军将,始入六卿,又累迁至中军佐。晋景公时期,因功被分封采邑智(今山西运城永济市北一带),于是以封邑为氏,称智首。古代“智”与“知”相通,又称知首。卒谥庄,史称智庄子。智庄子生智罃。

二世宗主智罃。(?—前560年),字子羽,受宠于晋悼公。悼公时,他任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,成为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。在统帅军事中,他对战略的选择、对战机的把握,都有其高妙之处。寿终正寝后,国人谥之曰“武”,史称智武子。智武子生智朔。

三世宗主智朔。(生卒年不详),无谥号。与荀吴等同为晋国重臣,与栾氏党羽故交,早卒。史籍有这样的记载:“栾氏多怨,主所知也,赵氏以下宫之难怨栾氏,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,范氏以范鞅之逐怨栾氏。智朔夭死,智盈尚少,而听于中行”。智朔生智盈。

四世宗主智盈。(公元前566—前533年),谥号悼,史称智悼子。出生不久父亡,由其堂叔护佑,十八岁进入六卿。与执政赵武、韩起关系密切,使地位大跌的智氏渐有复兴之势,33岁一病归天,家族复兴搁浅。智盈生智跞。

五世宗主智跞。(公元前548—前493年),谥号文,史称智文子。早年任下军佐,公元前501年荣登执政任正卿,四年后联合魏侈、赵韩不信驱逐范氏、中行氏二家,经四十年打拼实现了智氏复兴大业。智文子生智申。

六世宗主智申。(生卒年待考)谥号宣,史称智宣子。在晋国并不得志。选次子智谣为宗主继承人,导致后来智氏家族的灭亡。

0

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/Report
  

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