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75.“居安思危”
(2015-09-25 05:35:17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原句:治安不以为喜,唯喜居安思危
【警言选读文】
唐太宗贞观五年(公元631年),国家上下一派繁荣太平景象,而唐太宗对此并不满足,惟恐不能持久,因此多次倾听各方谏诤。这时,魏徵说了以下一句话:
原文:内外治安,臣不以为喜,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193卷)
译文:国家内外俱得安定,我并不觉得高兴,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。
简释:“治安不以为喜,唯喜居安思危”,意思是,安定并不觉得高兴,只是高兴能够居安思危。此句所涉及的是“居安思危”问题。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,随时要有危机感。
【读后随笔】
“居安思危”,说的是“安”与“危”的互动关系。安乐盛世是一件好事,同时又是一件坏事。因为“安”往往具有很大的蒙蔽性,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盛世太平景象,而容易忽视潜在的危险因素。
从唐王朝看,经过几年的整治,社会已经安定,经济有所发展,百姓得到了一些实惠,特别是到贞观中期,出现了“太平盛世”奇迹,历史上叫“贞观之治”。但是,唐太宗在取得成绩后,便产生了骄逸之心,开始追求珍宝异物,并大规模地兴建宫殿花园。于是,大臣魏徵由“喜”变“忧”,不断地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提醒唐太宗,并“犯颜直谏”,于贞观十一年上疏唐太宗,即《谏太宗十思》,贞观十三年又上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列举唐太宗十大倒退过错,希望太宗保持贞观初期的优良作风,“思所以危则安矣,思所以乱则治矣,思所以亡则存矣”。简之,思危则安,思乱则治,思亡则存。唐太宗对于魏徵这些直言批评,不仅没有反感,反而诚意接受,立即改正,并对身边的大臣们说:如果不是魏徵在,“我听不到这样的批评”,还以为自己做得是对的。
“居安思危,居存思亡,居治思乱”,已被唐太宗作为检查要求自己的座右铭。所以在太宗时期,国力鼎盛,名扬四海,威震八方。可是,唐太宗的后辈中有不少人,却为此得意洋洋,笼罩在满足的光环之下,殊不知祸患正在步步逼近,终于爆发了“安史之乱”。“安史之乱”,不仅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,也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开始。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,从大盛世走向大灾难,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、大喜大悲。如果唐玄宗等人能“居安思危”的话,那么唐王朝断不会如此迅速衰败下去。
应该说,无论是过去的社会、现在的社会还是今后的社会,无论是政治的领域、军事的领域还是经济的领域,都有一个居安思危的问题。不论你承认不承认、愿意不愿意,“危生于安,亡生于存,乱生于治”的辩证法则仍然存在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,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,保持适度危机感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多变的形势下,在激烈的挑战中,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