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76.楚悼王“思强”
(2015-09-26 06:37:05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王侯篇之七读文】
原文:楚悼王素闻其贤,至则任之为相。起明法审令,捐不急之官,废公族疏远者,以抚养战斗之士,要在强兵,破游说之言从横者。于是南平百越,北却三晋,西伐秦,诸侯皆患楚之强;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1卷)
译文:周安王十五年(公元前387年),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是个人才,吴起一到,便任命他为宰相。吴起严明法纪号令,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,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的奉禄,用来安抚奖励能征善战之士,把增强军队、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作为首务。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,向北抵挡住韩、魏、赵三国的扩张,向西征讨秦国,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,而楚国的王亲贵戚、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。
简介:楚悼王(?—公元前381年),战国时楚国国君。名疑,一作类,谥号悼,史称楚悼王,楚声王之子。其父被盗所杀,国人拥他为君,故有“盗杀楚声王,国人立其子悼王”的记载。他从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81年期间,先后伐周、韩等国,在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、榆关(今开封西南)打过败仗,后任用吴起为令尹,变法图强,使楚国步入强国之列。悼王死,其子熊臧继位,是为楚肃王。
【读后随笔】
楚悼王被国人拥立为君后,面对困难重重的楚国,很想改革变法,强国强兵,但苦于没有良相良方。此时,正好吴起在魏国受到了魏相公孙叔的排挤,睹气来到了楚国。楚悼王知道吴起是一个难得的人才,曾在魏国屡立战功,这次可不要错过良机。当时许多大臣劝楚悼王不要重用吴起,说他杀妻求将,政治野心大;母死不奔丧,不忠不孝,此人重用不得。楚悼王思变思强心切,便力排众议说不。他说,当前楚国面临危亡,谁能把楚国治好理强就应该用谁,于是果断地启用吴起为相。
楚悼王不仅力排众议任用吴起为相,而且给力强挺吴起变法。吴起这才敢于实行变法,革除贵族特权,精简朝政机构,任用天下贤人,大力充实军力。吴起在楚国实施的变法。其基本点是:“明法审令”、“要在强兵”、“废公族疏远者”,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;“捐不急之官”,裁减冗官,整顿统治机构。《史记•吴起列传》记载了这次变法:“明法审令,捐不急之官,废公族疏远者,以抚养战斗之士。要在强兵,破驰说之言从横者。于是南平百越;北并陈、蔡,却三晋;西伐秦。诸侯患楚之强。”
楚国地大,北至中原,与韩、魏、齐为邻;西有黔中(治设湖南沅陵县)、巫郡(治设四川巫山县),与秦为邻;南有苍梧(湖南南部九疑山),与百粤为邻;东至海滨。自西周以来,楚吞并小国最多。战国时期,楚农业落后,兵力不强。经过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,楚国因此强盛起来。曾败三晋,西向攻秦,各诸侯国皆以楚之强大为大患。
楚悼王用吴起变法,虽说益在楚国、利在百姓,但却触及了楚国故族的既得利益,所以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。悼王在,这些贵戚敢怒不敢言,只是在暗地里搞小动。悼王死,这些贵戚立即动手,宗室大臣作乱,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,被射杀,吴起亡。悼王、吴起死后,楚国变法也因二人的死而夭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