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72.汤武之仁
(2015-09-14 05:59:44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王侯篇之三读文】
原文:非有桀、纣之暴,汤、武之仁,人归之,天命之,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1卷周纪一 公元前403年)
译文:如果不是夏桀、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,对手又遇上商汤、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,使人民归心、上天赐命的话,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,矢死不渝。
简介:汤武指的是商汤和周武王。商汤(?—公元前1588年),子姓名汤,名履,又名天乙、大乙、武汤、武唐、天一汤,史称“汤有七名”。商朝的建立者(公元前1617年—前1588年在位),在位30年,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,13年为商朝国王。谥号商太祖。原为商族领袖,与莘氏通婚,任用伊尹执政,积聚力量,准备灭夏。先后攻灭葛国(今河南宁陵北)、夏的联盟韦(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顾(今山东鄄城东北)、昆吾(今河南许昌东)等国,经11次出征,成为强国。又利用有缗氏的反叛,用武力推翻夏朝,建立商朝,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,史称“商汤革命”。汤建立商朝后,对内减轻征敛,鼓励生产,安抚民心,从而扩展了统治领域,影响远至黄河上游,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都来纳贡归服。
周武王(约公元前1087—前1043年),姬姓,名发,周文王之次子。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所杀,故得以继位。他继承父亲遗志,联合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南方小国,率军东攻。牧野(今河南汲县北)之战,取得大胜,遂灭商,建立西周王朝,建都于镐(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)。姬发表现出卓越的军事、政治才能,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。死后谥号“武”,史称周武王。
【读后随笔】
商汤治国以“仁德”为理念,人称“仁者之君”。相传,商汤的仁爱之心,早在建国之前就以“网开三面”而著称。
《吕氏春秋•异用》:“汤其收三面,置其一面。”《史记•殷本纪》载:“汤出,见野张网四面,祝曰:‘自天下四方,皆入吾网!’汤曰:‘嘻,尽之矣!’乃去其三面,祝曰:‘欲左,左。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网。’”
大致意思是,一次商汤在郊外看见一猎人四面设网,并祷告说:“从天上坠落的,地上生出的,从四方来的,让它们都进入我的网中。”成汤听后认为太残忍了,真这样的话,禽兽就被杀光。便让猎人撤去三面之网,并祷告说:“想往左就往左,想往右就往右,不听话的就进入罗网。”这就是“网开三面”成语的由来,用以比喻处事以宽大为怀。据说,商汤仁慈而嬴得天下之心,诸侯闻之,曰:“汤德至矣,乃禽兽。”纷纷归顺于商汤。
由于民心归顺,故鸣条(今山西安邑县西)之战,汤大胜于桀,夏朝灭亡,商朝建立。商汤建国后,要求臣属“有功于民,勤力乃事”、“以宽治民”,政权较为稳定,国力日益强盛。十三年后(公元前1588年),汤卒,因其长子太丁早殇,由其次子外丙继承王位。
说到西周的周武王,不能不提到其父周文王。周,原本是商朝地处西陲的小国,可在周文王的经营下逐渐强大起来,文王也就成为反纣势力的“共主”,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周文王却因病而亡,其子姬发继位。姬发继承父亲的遗志,用武力推翻了商朝,建立起自己的西周,是为周武王。周武王为牢固西周政权,也以“仁德”为理念,极力用仁爱去感化人。西汉刘向编撰的《说苑·贵法》中,对周武王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:
武王克殷(商),召太公而问曰:“将奈其士众何?”太公对曰:“臣闻爱其人者,兼屋上之乌;憎其人者,恶其余胥。咸刘厥敌,使靡有余,何如?”王曰:“不可!”太公出,邵公入,王曰:“为之奈何?”邵公对曰:“有罪者杀之,无罪者活之,何如?”王曰:“不可!”邵公出,周公入,王曰:“为之奈何?”周公曰:“使各居其宅,田其田,无变旧新,惟仁是亲,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”武王曰:“善!”
周武王打败商朝后,先后召见姜太公、邵公和周公,商议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问题。太公的看法是,“如果喜爱那个人,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;如果憎恨那个人,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”,应该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尽。武王反对这种做法。邵公的看法是,把有罪的杀掉,让无罪的活下去。武王对此也不满意。周公的看法是,继续让他们住原来的房子,种自己的土地,用仁德之心去争取和改造他们。武王对周公这种给房、给田、给出路的政策表示赞同,并深情地说:“平定天下,就应该有这种宽阔的胸怀啊!”由于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,他的国家很快就安定下来,并发展起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