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69.柴荣“农事”皇帝
(2015-09-05 06:40:55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皇帝之六十九读文】
原文:诏左散骑常侍须城艾颖等三十四人分行诸州,均定田租。庚子,诏诸州并乡村,率以百户为团,团置耆长三人。帝留心农事,刻木为耕夫、蚕妇,置之殿庭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94卷)
译文:后周世宗显德五年(公元959年),后周世宗诏令左散骑常侍须城人艾颖等三十四人分别视察各州,按地多少均衡确定田租。庚子(二十三日),诏令各州合并乡村,一般以百户为一团,每团设置年长的团长三人。世宗非常留心农业上的事情,用木头刻成耕田农夫、养蚕农妇,安放在宫殿庭院中。
简介:柴荣(公元921—959年),后周第二代皇帝。祖籍邢州龙冈(今河北邢台西南),父柴守礼,后周太祖郭威养子。公元954—959年在位,谥号“睿武孝文皇帝”,庙号“世宗”,史称后周世宗。他曾改革政治,整顿军事,奖励生产;先后取后蜀阶、成、秦、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,又北攻契丹,收复莫、灜、易三州。虽然他没能完成统一大业,但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,不愧于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。
【读后随笔】
这是后周世宗皇帝关心农事的一幕。这位皇帝很不简单,他在位时间并不长,国家尚未统一,战火仍在燃烧,尚能言行农业、农村、农夫问题,这在五代皇帝中是极为少见的。这位皇帝,就是史学家称为“英明君主”的柴荣。
后周为五代之一。公元951年后汉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称帝,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后周太祖郭威是柴荣的姑父,郭威无子,对柴荣这个内子十分喜爱,后收为养子。后周太祖病世后,他很自然地以“皇子”的身份继承帝位。
柴荣喜爱下层社会人物,“刻木为耕夫、蚕妇,置之殿庭”,与他早年经历有关。柴荣自小跟随姑母居住。当时,姑家并不富裕,经济情况相当拮据,柴荣就经常帮助姑母料理家务。柴荣年稍大,就跟随姑父外出做买卖,尽量搞点额外收入,弥补家中困难。他行商跑过许多地方,甚至远走过江陵(今湖北江陵),接触到底层各色人物,尤其是接触过农夫、蚕妇,了解了他们的疾苦,懂得了他们的需求,对他们的人品人格表示出深深的敬意。
周世宗留心农事,与他统一全国的雄心相通。在他看来,实现全国统一大业,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。无米下锅,何谈统一。因此,他在即位的当月就下诏:凡军中老弱伤痛情愿回家种田者统统可退伍放免,这使五代以来农民长年被束缚在军队中的现象有了改变。同月又下令招抚各地流民,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,让他们安居乐业。柴荣还下诏减免租税,实行新税法。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人手,柴荣把手伸向了佛教寺院。显德二年(公元955年)五月六日,柴荣下令毁佛,凡后周境内佛教寺庙,除有皇帝敕额的得以保留外,其余一律拆毁,每县只留寺庙一所,官僚自后不得奏请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。显德四年(公元957年)九月以后,柴荣又准备推行均田租的改革。第二年,柴荣下令朝廷大规模的查田,实行均租。结果单在开封就查出了隐漏之田4.2万多顷。查田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强,减轻了普通农民的租税负担,又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,为后周乃至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后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六月十九日,世宗病情恶化。在他召见宰相等人入宫接受遗嘱后就去世了,终年39岁。葬于庆陵。据记载,在他去世之日,四方远近都哀悼仰慕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