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句068.“兽鸟之情”
(2015-09-04 06:22:20)
标签:
文化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原句:噬虎之兽,知爱己子;搏狸之鸟,非护异巢
【警言选读文】
公元471年,宋明帝将所有兄弟铲除干净,只有刘休范因人品低劣,才能平庸,故得以保全性命。南朝梁史学家裴子野就此对宋明帝进行了抨击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:
原文:夫噬虎之兽,知爱己子;搏狸之鸟,非护异巢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133卷)
译文:吞食猛虎的野兽,知道爱它的儿子;搏斗狐狸的飞鸟,不保护异类鸟的巢穴。
简释:“噬虎之兽,知爱己子;搏狸之鸟,非护异巢”,意思是,吞食猛虎的野兽,知道爱它的儿子;搏斗狐狸的飞鸟,不保护异类鸟的巢穴。此句所涉及的是“兽鸟之情”问题。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,比喻人要有爱心、要讲感情。
【读后随笔】
此语简言之:兽不食亲子,鸟不护异巢。南朝史家裴子野正是从猛兽勇鸟的角度,批评宋明帝兽鸟不如,竟然大开杀戒,残忍地灭尽自己的亲人。裴子野的兽鸟观,比喻人要有爱心、要讲感情。
兽鸟之情,有养幼之能。它们为了保护自己的“亲子”,从不考虑自己力量的强弱,在紧急情况下,即便自己的力量很弱也敢于起来搏斗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中云:“乳狗之噬虎也,伏鸡之搏狸也,恩之所加,不量其力。”意思是,母狗为了保护小狗敢于咬来犯的老虎,母鸡为了保护小鸡敢于斗来犯的狐狸,这是因为它们将一切都倾注在幼畜幼禽上,而不考虑力量能否斗得过虎狸。
人间之情,还有尊老之心。就亲辈而言,既要养护,更要孝敬。《论语》中有这样一幕: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子游为孔子学生,姓言,名偃,字子游,吴人,小于孔子45岁。子游向老师问孝道。孔子说:“现在的所谓孝子,只是养活爹妈就行了。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;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,那养活爹妈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?”在孔子看来,子女是否敬爱父母是区分孝意与饲养牲畜的标志,在人间亲情中,应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父母双亲。这就是人之情、人之爱。
人不是兽鸟,而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。在爱与不爱问题上,兽鸟是本能的反映,人则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。谁都有家,这是生你的地方,你不但不去爱它,反而生有害意,岂不是不如兽!谁都有国,这是养你的地方,你不但不去护它,反而怀有异心,岂不是不如禽!人世间,最美好的时光,是洒满爱的时光;最文明的空间,是充满爱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