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古人060.李炎“毁佛”皇帝
(2015-07-31 05:44:21)
标签:
历史笔记《资治通鉴》 |
【皇帝之六十读文】
原文:上恶僧尼耗蠹天下,欲去之,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;乃先毁山野招提,兰若,敕上都、东都两街各留二寺,每寺留僧三十人;天下节度、观使治所及同、华、商、汝州各留一寺,分为三等:上等留僧二十人,中等留十人,下等五人。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、祅僧皆勒归俗。寺非应留者,立期令所在毁撤,仍遣御史分道督之。财货田产并没官,寺材以葺公廨驿舍,铜像、钟磐以铸钱。(《资治通鉴》第248卷)
译文:唐武宗会昌五年(公元845年),唐武宗厌恶象蠹虫一样耗费天下财物的僧尼,企图将他们罢废还俗,道士赵归真等人又多次劝武宗废佛;于是唐武宗下令先拆毁山野之间的菩萨佛像和小佛祠,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左右两街各留佛寺两所,每个寺院留僧侣三十人;天下各镇凡节度使、观察使的治所以及同州、华州、商州、汝州各留一所佛寺,将佛寺分为三等:上等可留僧侣二十人,中等可留僧侣十人,下等可留僧侣五人。其余僧侣及尼姑和大秦穆护(摩尼教)、祅教僧人也一并勒令还俗。寺庙除应该留下的以外,立即命令所在官府拆除,并且由朝廷派遣御史到各道去进行监督。佛寺的财产、田产全部没收入官府,寺庙的建筑材料用以修缮公家的官舍和驿传的棚屋,佛教铜像、铜盘等器物熔化后用以铸造钱币。
李炎(公元814—846年),唐代十六代皇帝。父唐穆宗李恒,母皇后韦氏。公元839—846年在位,谥号“至道昭肃孝皇帝”,庙号“武宗”,史称唐武宗。武宗统治期间,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剥夺,尤其是籍没宦官仇士很家财,大得人心,有力地打击了宦官势力;收复了昭义镇,尤其是击败企图割据泽(治今山西晋城)、潞(治今山西长治)的刘稹,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;武宗所做的这些,对安定唐朝社会、巩固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。
【读后随笔】
唐武宗会昌毁佛,震惊天下,著称历史。佛教传入中土,本来是好事。但往往被别有用心者引上歧途,好事却变成了坏事。从唐宪宗大兴佛风以来,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,出现了许多不好、甚至是有害的现象。应该说,这些坏现象的出现,本不是佛教所致,只是一些人恶意操纵、利用的结果。可是,唐武宗继位以来,却把所有矛头集中在佛教上,大举展开毁佛运动。由于这一运动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,所以被称之为会昌毁佛。
会昌初年以来,唐武宗发起的禁佛毁佛,从来就没有停止过。会昌二年(公元842年)三月,宰相李德裕下令禁止置童子沙弥;十月又下令,凡僧人违犯戒条、擅自娶妻者,一律责其还俗归乡,没收其钱粮田地。当时,还俗归乡的僧侣达3000余人。随后,武宗下诏限制寺院奴婢人数,规定每僧侣只准用一奴,尼姑用二婢。会昌三年,又废除了摩尼寺,斩杀摩尼师,籍没其财产。会昌四年四月,下令禁止寺院供奉佛牙,并拆毁了部分较小的寺院。会昌五年,武宗正式发布灭佛诏书,三月对全国各地寺院的财产进行注册;五月勒令50岁以下的僧尼,一律还俗回乡,参加生产。到这年年底,全国共销毁寺院、兰若4.66万所,僧尼还俗20万人,解放奴婢15万人,没收土地10万顷,收缴的铜像、钟磬等价值巨大。
正确地规范佛教的发展,是必要的。但如此大规模地毁佛,是灾难性的破坏。唐武宗强行毁佛,除了毁灭宗教文明之外,并没有达到其他目的。相反,由于会昌毁佛,使武宗误入歧途,以道教压制佛教,过于崇信道教,渴求赵归真等道士能够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,服后成仙。会昌六年(公元846年)三月,唐武宗服下所谓的仙丹后,顿感不适,随之丧失说话能力,不久便在长安大明宫驾崩,终年33岁。